文明与征服默然阵容搭配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一下关于文明与征服默然阵容搭配的问题。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总结和归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明与征服默然阵容搭配插图

埃及的金字塔(Pyramids)建于4500年前,是古埃及法老(即国王)和王后的陵墓。陵墓是用巨大石块修砌成的方锥形建筑,因形似汉字“金”字,故译作“金字塔”。埃及迄今已发现大大小小的金字塔110座,大多建于埃及古王朝时期。在埃及已发现的金字塔中,最大最有名的是位于开罗西南面的吉萨高地上的祖孙三代金字塔。它们是大金字塔(也称胡夫金字塔)、海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与其周围众多的小金字塔形成金字塔群,为埃及金字塔建筑艺术的顶峰。

大金字塔是埃及现存规模最大的金字塔,被喻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观之一”。它建于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胡夫统治时期(约公元前2670年),原高146.59米,因顶端剥落,现高136.5米,塔的4个斜面正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塔基呈正方形,每边长约230多米,占地面积5.29万平方米。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组成,它们大小不一,分别重达1.5吨至160吨,平均重约2.5吨。据考证,为建成大金字塔,一共动用了10万人花了20年时间

第二大金字塔是古埃及第四王朝(约公元前2575年至公元前2465年)的第四位法老海夫拉的陵墓,因此被称为海夫拉金字塔,塔高143.5米。举世闻名的狮身人面像便紧挨着海夫拉金字塔,据传人面是海夫拉的模拟像。长期以来,由于该金字塔内的湿度过大、通风较差,墓室内部的墙壁出现裂缝。1992年,海夫拉金字塔又经历了一次强度为5.4级的地震,受到了部分损坏。此后经过两年多的全面修缮,于2001年7月重新开放。

门卡乌拉金字塔的底边边长108.5米,塔高66.5米。1839年,一名英国探险家首次打开这座金字塔,在墓室中发现一具花岗岩石棺及法老木乃伊。但装运这些文物的船只在返回英国途中遭遇意外,石棺和木乃伊都沉入大西洋

1993年初,考古学家在吉萨省的金字塔区考察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古墓群,里面共有160多个古墓,墓里的象形文字记录了金字塔修建时的情况。墓壁上有绘画,生动地展现了金字塔修建时的情况。这群古墓造型多样,用料不一。有的墓如金字塔形状,有的呈圆形拱状,有的是长方形平顶斜坡式造型。用料主要有3种:土砖、玄武岩和花岗石。为了进一步研究新发现的古墓,埃及文化部成立了一个科研小组,有关金字塔建造者之谜将会进一步被揭开。1996年7月,埃及又决定开放位于开罗以南约35公里的达舒尔的4座金字塔。

这4座金字塔中有两座是为古埃及第四王朝的法老萨夫罗建造的,距今近4600年,其中的一座造型独特,被称为“弯曲金字塔”或“折角金字塔”,其底部为边长188米的正方形,高约98米。它的奇特之处在于它的每面具有两个坡度。考古学家发现,古埃及人在施工时,先以54度的倾角修建,到一定高度后,又改为以43度的倾角继续向上建造,直至完工。这样金字塔的四面看起来便是弯曲的。为萨夫罗国王所建造的另一座金字塔所用的建筑材料为颜色发红的石灰石,因此被称为“红色金字塔”。1996年8月,埃及考古工作者在开罗西南吉萨金字塔群附近清理门卡乌拉金字塔底座时,偶然发现两尊罕见的拉美西斯二世石像,这是在金字塔高地首次发现与拉美西斯二世有关的文物。

新发现的两尊石像位于第三座大金字塔门卡乌拉金字塔旁,它们被雕刻在同一块石头上,高3.5米、重约4吨。其中一尊反映了拉美西斯二世的真面目,另一尊则集拉美西斯二世和荷拉·乌赫梯神像于一体。 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第19王朝著名法老(约公元前1304-前1237年)

吉萨金字塔属于埃及古王国(公元前3200-前2270年)时期的文物,而拉美西斯二世则生活在埃及新王国(公元前1560-前1100年)时代。考古专家认为这一重要发现可能有助于人们揭示金字塔地区更多秘密。

近十年来,参观金字塔的大量游人使金字塔内部湿度不断上升、化学物质增加,从而损害了金字塔的牢固性。为了更好保护金字塔这一珍贵古迹,1995年4月,埃及政府宣布1995年为保护金字塔年。

埃及金字塔是从早期的王陵马斯塔巴墓发展开来的。建筑金字塔的历史从第三王朝到第十三王朝,跨越了10个朝代。金字塔闪耀着古埃及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光芒。直到今天,规模宏大、建筑神奇、气势雄伟的金字塔依然给人留下许多未解之谜。神秘的埃及金字塔吸引许多科学家、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前往探究,也吸引世界各地的无数游客前去观光游览。

英语without feeding the fires of war怎么翻译?

Without feeding the fires of war.

翻译:不煽动战争之火。

以下是这句英语的详细解析,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1、含义解释:

这句话意思是不要加剧战争,不要为战争火上浇油。

2、难词解释:

- feeding [?fi?d?]:

动词,喂养,供给。

例句:

The mother is feeding her baby.

(母亲正在喂她的宝宝。)

- fires [?fa?z]:

名词,火焰,火灾。

例句:

The firefighters are trying to put out the fires.

(消防员正在努力扑灭火灾。)

- war [w?r]:

名词,战争。

例句:

The country is at war with its neighboring country.

(这个国家正在和邻国交战。)

3、语法详解:

句子的主语是“feeding”,谓语是“Without”,表示“不做某事”,后面是“the fires of war”,表示“战争之火”。

4、具体用法:

- Without feeding the fires of war, we can work towards peace.

(不煽动战争之火,我们可以朝向和平努力。)

- The leaders must avoid feeding the fires of war.

(***必须避免煽动战争之火。)

- The media should report objectively and avoid feeding the fires of war.

(媒体应该客观报道,避免煽动战争之火。)

- The politicians must stop their rhetoric that feeds the fires of war.

(政治家必须停止煽动战争之火的言论。)

-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must come together to prevent feeding the fires of war.

(国际社会必须团结一致,防止煽动战争之火。)

翻译技巧:

将句子中的每个词都理解清楚,注意上下文,把握句子的主旨。在翻译时,要注意词语的搭配和语法结构,尽量保持句子的自然流畅。

注意事项:

在翻译时,要注意句子的语境和背景,把握句子的含义和目的,避免死板地翻译单词和句子。同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文化差异,避免出现误解和不当翻译。

为啥人类找不到外星人?比黑暗森林更可怕的大过滤理论,给出解释

市场上的 科幻小说 有很多,以前的科幻小说中,经常会畅想未来,因为在几十年前, 科技 的发展十分迅猛,每个人对未来的环境充满期待,在他们的幻想中,未来 社会 一定是一个美好的,高度发达的世界。

但是现在市场上这种幻想未来的科幻小说已经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宇宙的幻想,大多数的小说基本都发生在 空旷的宇宙 之中。

科幻小说的更新换代主要是因为几十年前的世界拥有肉眼可见的 科技 进步,每天都会出现一点颠覆世界的发明,但到了现在, 科技 变得越来越复杂难懂,新出现的 科技 有许多都是无法直接运用在生活中的,即便有所进步也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精进。

比如著名的 强粒子对撞机、现在的弱人工智能 ,这些技术普通人无法理解也没机会接触,久而久之就开始对未来的 科技 发展失去信心。

但是人类是需要希望的,只有未知的可 探索 的世界存在才能给人类发展的希望。而宇宙正是这么一个无比广阔充满未知的世界,于是大多数人将对未来的畅想放在宇宙中。

幻想人类征服宇宙后的模样,幻想在宇宙中能够遇到各种 神奇的生物和外星人 ,幻想能够在宇宙中获得能让人类一飞冲天的珍惜资源。

但是希望带来的却总是失望,直到现在人类还没能成功登陆 火星 ,人类一直在寻找的外星人也始终不见踪迹。

相信很多已经听说过所谓的 费米悖论 ,这是由物理学家 恩里克·费米 提出的一个简单问题,如果地球上的生命是在一系列随机事件中意外出现的,那么别的星球一定也有可能发生同样的事情。

无论是生命的出现还是文明的产生,都不过是概率而已,只要有足够大的基数,那么生命的产生几乎就成为必然的事情。

而且从地球生命的演化过程我们可以知道, 从最开始的原核生命到现在的人类文明,也只不过用了三十多亿年,这个宇宙却是已经诞生了139亿年

也就是说,这个宇宙中肯定有诞生比我们早, 科技 比我们强大的文明。那么星际穿越技术应该不会是一个难题,也就是在人类文明诞生之前,这个宇宙就应该是被生命布满,到处都是 高文明生物

但十分矛盾的是,在生命出现在地球三十多亿年间,没有任何有力的证据证明有地外生命曾经来过地球,甚至在人类 科技 发展后,对宇宙的主动搜索也是一无所获。

在目前人类的眼中,这个宇宙是一个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的巨大空间,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似乎在宇宙中死寂才是常态,生命的存在才是异类一般。

在费米悖论提出后,天文学家 法兰克·德雷克 根据费米悖论的核心思想列出一条公式,这个公式很简单,就是 将宇宙中所有可能出现生命的可能性相乘,就能得到一个大概的生命出现几率。

恒星的总数量、在生命宜居带存在的行星的概率、出现生命的概率、生命演化出智慧生命的概率、有能力进行星际通信的概率 。这些概率相乘,会得到一个十分小的数字,但是宇宙中的恒星数量实在太多,即便概率很低,最终计算出来的数字依旧会很大。

使用这个公式仅仅是计算银河系的,就能算到起码有 1000个恒星系 有可能会产生智慧生命。

但是无论公式的结果究竟有多大,最终的结果却是——依旧没有任何外星人存在的实际证据。

说起以宇宙为背景的科幻小说,就不得不提 《三体》 ,这个小说中许多关于宇宙文明的理论都讲得十分深刻,于是有不少人将小说中的理论都当成真的理论了,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当然是 黑暗森林理论

黑暗森林其实并不复杂,它有一个前提,那就是 宇宙中任何信息和物质的联系都无法超越光速 ,在这个大前提之下,文明与文明之间无法建立安全的沟通关系,于是与别的文明建立沟通只会有两个结果。

一个是 对面的文明表示友善 ,但两个文明之间的距离太远,无法合作发展,而且两个文明之间的差距有可能会很大,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

另一个则是对面文明接收到信号后, 表现出侵略性 ,发射沟通信号的文明有可能会被直接消灭。

简单来说,地外文明对我们没有用,还有可能会消灭掉我们。这时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在发现一个文明后直接开枪消灭掉它,免得它先开枪。

然而开枪消灭这个动作也会被其他文明发现,如果没有防御宇宙打击能力的文明,唯一能够做的就是 隐藏自己 ,躲在宇宙这个黑暗的丛林中,免得被别的文明发现并击杀。

黑暗森林毕竟是小说中的一个理论, 没有足够的研究和相应的数据支持 ,所以黑暗森林本身是有不少漏洞的。

在黑暗森林法则中,作者 刘欣慈 默认所有的文明都有能力发现并消灭文明,默然大多数文明没有防御星际打击的能力,这才让黑暗森林有存在的可能。实际上在第三部小说《三体 死神永生》中他已经抛弃黑暗森林这个漏洞百出的理论。

第三部的宇宙环境实际上是一个 星际大战 的环境,许多能力足够的文明并没有如黑暗森林说的那样隐藏自己或者到处清理文明,他们反而是公开自己的位置吸引其他文明加入他的阵营。

总的来说,黑暗森林的基础其实是猜疑链,在两个文明之间距离足够远、无法进行有效沟通且有能力互相消灭的时候,才会出现黑暗森林描述的状况,这种情况有可能在一小片宇宙中出现,但是宇宙那么大,什么神奇的状况都有可能出现,因此黑暗森林只是描述了一个可能而已。

科学家们结合文明产生的概率和宇宙中近乎无数的恒星数量,和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完全寂静的宇宙环境,得出了一个更加可怕的理论这就是—— 大过滤理论

这个理论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 星际文明出现的过程和概率远低于我们的想象,每一个关键的变化节点上都会存在一个类似过滤器的机制,这个机制导致文明出现的几率接近于无限低。

从我们人类的发展过程来看,生命演化的过程起码有以下几个过滤器:

在生物书中,无论怎么描述,都无法准确描述第一个生命诞生究竟是一个什么程度的奇迹。虽然现在为止我们也无法准确知道第一个生命出现的过程和原因,但是现在科学界认可度比较高的生命出现过程已将十分奇幻了。

首先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天体陨石,发现在宇宙中,类似蛋白质的结构其实比较常见,于是在地球形成初期,海洋是一大碗热汤,高温让这些类蛋白质结构在多次重复组合下,形成了一个 左旋氨基酸

于是大量左旋氨基酸继续重复组合,于是形成了一个拥有自我复制能力的物体,这就是生命的雏形。

从这个生命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根本就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出现的事情,就像是拿一堆积木放在盒子里使劲摇,最终摇出一个已经拼好的积木模型。

在人类出现之前,已经经历了 五次生物大灭绝 ,十几亿年间,都没有出现过以智慧取胜的生物, 所有生物只要依靠本能和基因突变能力就会有很高的几率将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

这说明在自然环境中, 智慧根本不是生存的必要条件, 而我们的祖先深林古猿发展出智慧的过程实际上更像是一场意外。

所以任何以将基因遗传下去为主要目标的生命,其实基本对于智慧没有多少需求,只要能繁殖,就可以完成任务了。

科学家们认为,跨越星际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没有办法无限接近光速,或者跳过光速的束缚,那么我们将永远无法离开太阳系,毕竟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系—— 比邻星系就有4光年的距离,以人类现在最高才达到17公里每秒的速度,前往比邻星大概要70588年。

而前往比邻星对人类的意义并不大,因为生命出现概率太低了,甚至生命宜居的星球也很少,最近的都在十光年以外,所以即便我们能够接近光速,也需要十几年才能去往第二个可能生命宜居的星球。

对于宇宙的广阔,即便是光速,也一样慢如蜗牛,而且宇宙正在以 超光速的速度 膨胀着,那些距离我遥远的星球,甚至我们以光速前进也无法靠近它们。

光速似乎限制着宇宙间所有文明的联系 ,无论我们如何努力,无论宇宙间是否存在其他文明,最终都有可能被光速限制着,哪里都去不了,也许这就是我们无法发现外星文明的原因。

大过滤是一道实际存在的难关,但现在的问题是 我们无法判断我们正处于大过滤器的哪个阶段。

如果大过滤器特别强大,那么我们有可能是宇宙中唯一出现的文明;也有可能生命在宇宙中是普遍现象,但是出现文明的只有人类,那么我们将是第一个突破大过滤器产生文明的物种。

甚至有可能大多数生命都能产生智慧,但在光速的约束下,没有任何文明可以逃离自己的本土星球,只能憋屈地在自己的星球上自生自灭,而我们人类仅仅是还没到灭亡那个阶段而已。

最后还有可能在突破了星际旅行的限制后,还有更加高级的限制会存在,或者文明在尝试突破光速时会让被无法控制的 科技 所灭亡。

这些都是有可能存在的状况,而我们无法清楚地知道未来会有什么限制在等我们,我们也不知道能不能继续突破限制。

对于无法完全掌控的事情,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不要在意,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脚踏实地发展航空航天事业,在遇到真正的难关之前,人们都不可能停下脚步。

即便未来有可能会出现限制人类发展的可能,但是在完全绝望之前,这些可能性都不能吓到任何人,也许我们能够突破所有的过滤器,成为第一个可以自由在宇宙中翱翔的文明也说不定。

结合《春江花月夜》《虞美人》谈谈声韵与情感的关系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自明代以后颇受评论家的重视和推崇,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称:“那是更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当我们重读这一经典的时候,除了被那强烈的宇宙意识和由宇宙意识所升华的宇宙精神深深震撼之外,更被那作者诗意化的心理时空折服了。这种折服简直是哲学的征服,即诗化哲学的征服。

诗化哲学是德国浪漫美学。诞生于1795—1800年德国浪漫派哲学理论,在对工业文明的忧虑、反思和批判中,敏锐地发现人生的意义、价值和归宿与科学技术的尖锐冲突,于是“有限生命的永恒精神家园在哪里安放”就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德国浪漫派的哲学和诗学理论对我们进一步理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诗美有重要的启示。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以江月起笔,可谓“横绝”。江连海,海生月,月照春江,这样一幅连环的美景呈现于千万里的阔大时空,极见诗人胸襟之大,眼界之广,有一种仰视宇宙的气魄。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之绕,花之林,汀之沙,用来衬托月之光。其美似霰,似霜,感觉的物化让人在静谧和清丽中获得瞬间的生命享受。心灵体验微妙极了。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皎月当空,江天无尘,一色净美。这美出自诗人的内心,又以何人何年来叩问:有限的个体生命能够超越时间的规定而获得永恒无限的价值吗?千古奇问,触入永恒之谜。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生命却一代传一代,没有穷尽,如同江月永恒于宇宙天地。莫非江月也属情种,它在等待自己的情人吗?如果江月有情的话,那么人就应该更有情;但是有情的个体生命有限,看看长江流水的永恒,那后浪推前浪不正像人类的代代相传吗?诗人似乎从宇宙天地顿悟到有限与无限的平衡。这是诗化了的时间,诗化了的哲学。施勒格尔说:“从严格的哲学意义上说,永恒不是空无所有,不是时间的徒然否定,而是时间的全部的未分割的整体。在整体中,所有时间的因素并不是被撕得粉碎,而是被亲密地糅合起来,于是就有这么一种情况:过去的爱,在一个永在回溯所形成的永不消失的真实中重新开花,而现在的生命也就挟有未来希望和踵事增华的幼芽了。”7世纪的中国诗人与17世纪的德国浪漫派诗哲达到了一种默然相契,这是多么有趣的中西对话!而且这样的对话是哲学的!

“白云一片去悠悠,清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在永恒的时间里,情永恒,情纯洁;爱也永恒,爱也纯洁。“过去的爱,在一个永在的回溯所形成的永不消失的真实中重新开花,而现在的生命也就挟有未来希望和踵事增华的幼芽了。”由江天而游子,而思妇,由宇宙之大而人间相思,足见纯洁爱情是超时空的。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游子之思和思妇之词本来就是《古诗十九首》和古题乐府两大主题,这两大主题在张若虚的笔下更加典型化和更加诗意化了。在浪漫美学那里,“所谓美不过就是客观化了的精神意义,美只能出自关照者的内心,它只能是有情感所激起的直观的内容。”由于审美直观排除的是经验的世俗的考虑,它对客观实在的认识要返回内心以追求诗意化的心境,它要根据自我内心所体验过的内在时间重组重构一个新的时空心境,它要在把握的同一心境下把感性个体引出有限性的规定,达到“在主体的心意状态中所呈现出来的直观主体与直观对象的交融统一境界。”而且浪漫美学认为“真正的诗就是同一心境的客观显现。这是一个绝对超时间的永恒世界,人生价值的寄托之所。只有在那里,时间才被取消了,刹那凝化为永恒。”以此来观照在诗中出现的游子之思和思妇之词大概是不会有理解上的障碍吧。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终以江月落笔,回扣起笔,同样妙绝。王尧衢《唐诗合解》卷三评曰:“此将春江花月夜一齐抹倒,而单结出个情字,可见月可落,春可尽,花可无,而情不可得而没也……千端万绪,总在此情字内,动摇无已,将全首诗情,一总归结其下。”斯言得之。不过,这里的“情”的确像是从浪漫美学所说的瞬间体验中得来。“个体在瞬间体验中,以想象为根基,不断把自己的过去投向未来,超时空、超生死,化瞬间为永恒。”从月出到月落,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无限时间;从碣石到潇湘,这又是一个地北天南的宇宙空间。诗人在想象中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崭新的诗化时空世界,即“强烈的宇宙意识”和“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宇宙永恒,“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永恒,所以“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这样,个体自我遂与永恒化一而成为宇宙之我了。

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的词感情浓厚,缠绵绯恻,读起来音韵铿锵,节奏感强,境界艳丽有脂粉气,而《虞美人》是其词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象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一些公主的名字和来历加上背景就更好了

中国古代著名十公主

长平公主,令人哀怜;身世悲凉,幻影人间。或许史书记载常有难言之隐;或许民间传闻多寓美好希冀;或许文学作品关注乱世情缘;或许国破家亡之美丽公主,英年早逝灵魂不散。

史书记载,故事简练。《明史》列传第九曰:“长平公主,年十六,帝选周显尚主。将婚,以寇警暂停。城陷,帝入寿宁宫,主牵帝衣哭。帝曰:‘汝何故生我家!’以剑挥斫之,断左臂;又斫昭仁公主于昭仁殿。越五日,长平主复苏。大清顺治二年上书言:‘九死臣妾,跼蹐高天,愿髡缁空王,稍申罔极。’诏不许,命显复尚故主,土田邸第金钱车马锡予有加。主涕泣。逾年病卒。赐葬广宁门外。”

民间传闻,轶事缠绵。传说李自成义军打开彰义门,崇祯皇帝朱由检登煤山,望京城烽火彻天,徘徊良久乃归乾清宫。凌晨五鼓,催皇后、贵妃自尽,于寿宁宫斩杀爱女长平公主,因不忍力微,断其左臂,公主未殊死而闷绝于地。后为尚衣监何新入宫所见,负之而出,自此神秘失踪。再后,或说与状元郎周世显谛结美好姻缘;或说皈依佛门永伴青灯尼姑庵。

戏曲小说,演绎纷繁。《倚睛楼七种曲》之《帝女花》,一对金童玉女欲结连理,下凡人间。于乱世惊涛之中,寻寻觅觅,至死不渝。玉女幻影为长平公主,金童投生为状元郎周世显。明朝亡国,崇祯剑刃帝女。公主未死,辗转至庵堂避难,巧遇郎君世显,二人重续前缘,然后双双殉爱而去,飞往天界之飘渺云烟。金庸小说之《碧血剑》,演绎长平公主村姑装扮,行走江湖,相貌极美,气质高贵,描写公主国恨爱情错综复杂之少女情怀;《鹿鼎记》再度描绘长平公主为独臂神尼,白衣侠女纤尘不染,神功盖世浪迹江湖。

可怜如花似玉女,生于末世帝王家。

国破家亡烽烟起,飘零沦落梦天涯。

永泰公主,香魂依依;众说纷纭,扑朔迷离。生于帝王之家,唐中宗李显之女,武则天之孙女;喜荣华正好,年仅妙龄十之有七;恨无常早降,祸起萧墙一命归西。生之尊贵,葬之显赫,死因神秘。

一说永泰公主被武则天处死。《新唐书·则天顺圣武皇后纪》中说:大足元年“九月壬申,杀邵王重润及永泰郡主、主婿武延基。” 《资治通鉴·则天顺圣皇后》中说:“太后春秋高,政事多委张易之兄弟,邵王重润与其妹永泰郡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窃议其事,易之诉于太后,九月壬申,太后皆逼令自杀。”史书记载,均为懿德太子李重润与永泰公主,因议论武则天私生活而被其赐死。

一说永泰公主死于难产。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掘永泰公主之墓,墓室得《大唐故永泰公主志铭》碑。有人根据永泰公主墓出土十一块骨盆碎片,复原了永泰公主之骨盆,经科学测量与鉴定,认为“永泰公主骨盆各部位较之同龄女性骨盆都显得狭小,并结合墓志铭“珠胎毁月”句,断定“永泰公主死于难产”,而非其祖母武则天所杀害。

一说永泰公主被武则天毒死。永泰公主墓志铭有“自蛟丧雄锷,鸾愁孤影;槐火未移,柏舟空泛”句。有人判断,“自蛟丧雄锷,鸾愁孤影”,说明永泰公主丈夫武延基丧命于利刃后,永泰公主仍孤单生活。“槐火未移,柏舟空泛”,说明焚烧大槐树之火,即杀武延基之事,虽然未波及公主,但她不久亦死去。墓志铭另有“珠胎毁月,怨十里之无香”句。 “珠胎”为怀孕, “珠胎毁月”当是志文作者隐喻公主被武则天所毁。因身怀有孕,不立斩或杖杀,而缓期逼令服药自杀。这就是“自蛟丧雄锷,鸾愁孤影”,所谓永泰公主之“守寡生活”。

皇亲国戚金波粒,冷酷无常索香魂。

寻常百姓粗茶淡,挚爱亲情享天伦。

文成公主,和亲吐蕃;雪域高原,佳话千古。西藏之历史熠熠生辉,拉萨之古迹脉脉倾诉。美丽公主深情边陲,冰山雪莲绽放幽香;黄河文明涓涓流向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水交映黄河长江。

文成公主,和平使者。公元7世纪中叶,松赞干布完成吐蕃部族统一大业,仰慕唐朝文化,派使者长途跋涉,到长安访问。并向唐朝求亲,唐太宗不允。吐蕃使者恐无功谎称:唐天子将允公主嫁,吐谷浑王求亲而不决。松赞干布因怨吐谷浑,发兵二十万驱之。侵唐松州,以武求亲。太宗谴侯君集将兵反击,松赞干布乃求和。公元640年,松赞干布再派使者,备黄金珍宝厚礼,到长安去求亲。太宗应允。翌年,文成公主动身前往吐蕃。华夏边疆平和宁静,炎黄儿女幸福安康。

文成公主,身世不详。唐高祖李渊有女儿19,太宗李世民有女儿21,除早夭者,均嫁有名本朝之臣。文献记载,文成公主为“唐宗室女”,当为李姓。按惯例。亲王之女亦会有史籍注明,若以宗室女身份出嫁,或许与宗亲关系较远,其父爵位不会太高。或许“和亲”事关重大,破格封之为公主。尽管如此,文成公主出嫁规格较高,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至吐蕃。松赞干布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松赞干布不疑有他,“自以其先未有婚帝女者,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

文成公主,美名边疆。传说公主进藏后,建议用白山羊背土填湖建庙,命名为“惹萨”,即现今之大昭寺。“惹萨”藏语意为“山羊背上”。最来,“惹萨”被译为“逻些”,又演变成为“拉萨”,成为西藏政教活动中心与“神圣之地”。 相传布达拉宫乃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布达拉”是普陀罗之译音,意为菩萨居住之宫殿。如今,西藏大昭寺与布达拉宫,仍供奉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之塑像。

文成公主离故乡,中原文明融边疆。

古往吐蕃唐沟通,今来追忆弱女芳。

平阳公主,女中豪杰;威武将兵,旌旗猎猎。天下纷争中原逐鹿,驰骋疆场父兄齐名。不让须眉,独树一帜招兵马;数万红颜,娘子军威天下闻。君不见,娘子雄关今尤在,千年犹忆女将军。

平阳公主,豪气干云。唐高祖李渊之第三女,太宗李世民之妹,太穆皇后所生。李渊父子决策起兵,公主见解非凡,让丈夫柴绍速往太原参与,自己则独立于关中组织武装策应。《旧唐书·平阳公主传》记载:“义兵将起,公主与绍交在长安,遣使密召之。绍谓公主曰:‘尊公将扫清多难,绍欲迎接义旗,同去则不可,独行恐惧后患,为计若何?’公主曰:‘君宜速去。我一妇人,临时易可藏隐,当别自为计矣。’”红颜女子豪气干云,胸中自有十万兵。

平阳公主,巾帼将军。隋末天下大乱,义军蜂起。李渊起兵反隋后,公主乃归鄠县庄所,遂散家资,招引山中亡命,得数百人,起兵以应高祖。并招降了隋朝将领何潘仁上万名队伍,攻占户县、周至、武功、始平四县,队伍扩大到7万余人。李渊渡黄河推进长安时,公主队伍与父回合围攻京城。后,公主与兄李世民一起荡平西北之隋王朝残余势力,为唐王朝建立立下卓著之功勋,其军队女子英豪,纪律严明,被称为“娘子军”。

平阳公主,红颜精英。唐军所向披靡,平定关中;高祖因公主独有军功,晋封“平阳公主”,每次赏赐,都与其他公主有所不同。唐高祖武德六年,平阳公主薨。李渊打破旧制,以正式军乐军礼为其送葬。按照谥法“明德有功曰‘昭’”,谥平阳公主为“昭”,以彰其“伟烈”。相传,山西阳泉娘子关故名“苇泽关”,因公主于此驻兵而今名。娘子关南门之“宿将楼”,桃河彼岸之“点将台”,绵山之“避暑楼”均为平阳公主所建。避暑楼东山坳之小水潭,乃当年公主之洗脸盆。

巾帼英雄胆气豪,腰横秋水艳翎刀。

功成名就天下定,女儿红装换战袍。

大义公主,身世浮萍;生于皇家,飘流虏廷。荣华富贵实难守,池台亭榭终自平。遭逢偏伤远嫁无奈事,经历国破家亡凄凉情,目睹盛衰成败如朝露,感怀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大义公主,爱情不幸。本为北周赵王宇文招之女,号为千金公主。赵王喜爱文学,与庾信交往甚密,多有唱和之作,公主受其熏陶,亦有诗才。周大象二年,身不由己,出嫁突厥沙钵略可汉,以其青春年华,充当维持两国友好之工具。才貌双全之公主,岂无爱情。生于皇家,惟有牺牲,听天由命。

大义公主,家庭不幸。出嫁不久,皇室倾崩。时周静帝年幼,执掌朝政之大臣杨坚,趁机篡权,以“禅让”形式,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家国覆灭之时,宗族被杀戮殆尽。摇望故国,怀念亲人,悲痛欲绝,孤苦伶仃。仰望苍天,哀叹遭此又一重不幸。

大义公主,情感不幸。突厥军事力量强大,隋文帝杨坚出于政治利益之需要,对金公主不能不加以笼络,因赐姓为杨,编入杨家宗谱,改封千金公主为“大义公主”。望其深明“大义”,维护突厥与隋之友好关系。面对民族大义,面对国恨家仇,痛心欲绝,和睦仇敌。情感折磨,何其不幸。

大义公主,死亦不幸。大业九年隋灭陈,隋文帝杨坚将陈后主宫中一架屏风赐与大义公主。陈之屏风,陈之覆亡,由此联想北周王朝与个人之命运,大义公主写下无限伤感之诗篇:“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富贵今何在?空事写丹青。杯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余本皇家子,漂流入虏廷。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 隋文帝得知后,大为恼怒。迫使突厥可汗,杀死大义公主。飘泊胡地多不幸,一缕香魂返故乡。

皇家公主荣华世,命运嘘嗟不幸生。

盛衰朝暮浮萍摇,怨诗香魂恨屏风。

解忧公主,历经沧桑;和亲边陲,名振四方。西行万里饱艰辛,下嫁三代乌孙王。伊犁河畔,五十余载之风风雨雨;莎车古城,异国他乡之恩恩怨怨。英雄之鲜血,美人之青泪,汇成千古青史悠远绵长。

解忧公主,慷慨边疆。乌孙公主忧郁而死,乌孙王岑陬再向汉廷求婚。汉武帝选派楚王刘戊之女儿解忧,仍以公主身份嫁与岑陬。解忧公主丰腴健美,生性爽朗,以英姿气慨,若出征疆场。参与军国大事,堪称运筹帷幄,于乌孙国之政治产生深远之影响。

解忧公主,随俗他乡。岑辄为国王,解忧为右夫人;岑辄死,其堂弟翁归靡即位为王,解忧公主又嫁,生元贵靡等三男两女。翁归靡死,岑辄之子泥靡即位为王,解忧公主再嫁泥靡,生一男鸱靡。乌就屠袭杀泥靡,经过一番较量,乌孙国一分为二:解忧公主之长子元贵靡任大国王;匈奴公主之子乌就屠任小国王。解忧公主共生有四男二女。他们长大成人后分别做了乌孙昆莫、莎车国王、乌孙大将军、龟兹王之妻子等;孙辈与重孙辈也相继为乌孙大昆莫。解忧公主儿孙显贵,被誉为乌孙国母,威震边疆。

解忧公主,经历沧桑。汉武帝太初年间,解忧意气风发踏上征途;汉宣帝甘露初年,昔日之及笄少女,已是黄发垂髫。感时伤逝,萧索苍茫,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乃上书请求回国:“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情词哀切,汉宣帝为之动容,乃派人迎归。解忧公主于汉宣帝甘露51年回到长安,此时公主年已七十。红颜出国,白发归来,于西域生活半个世纪,经历四朝三嫁,受尽委屈,可谓历尽沧桑。

太平若为将军定,何许红颜苦边疆。

天若有情天亦老,解忧无奈历沧桑。

乌孙公主,身世凄凉;汉家和亲,远离家乡。千山万水,伶仃孤苦,汉代远嫁之公主第一人;琵琶声声,悲歌一曲,异国凄凉之女子忆故乡。感天动地之愁绪,秋声起,心感伤。

乌孙公主,汉室宗亲。西汉江都王刘建之女,本名细君。元鼎二年,汉武帝为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乌孙国,乌孙王昆弥愿与汉通婚。原为闲臣之女,忽为荣耀公主身。武帝钦命细君和亲乌孙,并令人为之做一乐器,以解遥途思念之情,此乐器便是“阮”,亦称 “秦琵琶”。明知胡地苦,何为嫁女郎。

乌孙公主,孤苦伶仃。乌孙王昆莫猎骄靡年纪已老,细君仅与其孙年龄相当。语言不通,习俗不同,夫妻之间一年会面仅一、二次,全无温情可言。细君乃汉宗室之女,来自“礼仪之邦”。 相比中原文明,乌孙乃相应落后,穹庐为室毡为墙,以肉为食酪为浆。风俗勉相就,洒泪守空房。

乌孙公主,痛心哀伤。昆莫猎骄靡后曾使其孙岑陬娶细君为妻,细君不肯从命,上书汉朝天子,希冀得到亲人之支持。汉天子回曰:“从其国俗,吾欲与乌孙共灭胡。”细君无奈,为汉帝征服匈奴之大业,再次成为岑陬之妻。祖孙共妻俗,细君心哀伤;5年后去世,终生不曾归汉。

乌孙公主,悲秋歌荡。“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血泪为墨之名篇,千古女子之吟唱。或许文姬为之洒泪,或许昭君为之感伤。白居易为之咏叹:“乌孙公主归秦地,白马将军入潞州。……画角三声刁斗晓,清商一部管弦秋。” 黄庭坚为之感伤:“……万里嫁、乌孙公主。对易水、明妃不渡。泪粉行行,红颜片片,指下花落狂风雨……”。公主坎坷路,天涯凄凉人。

秋风瑟瑟秋悲凉,愁云荡荡愁断肠。

路远迢迢路望尽,山高重重山凄凉。

高阳公主,痴情悲凉;婚恋经历,毁誉沧桑。美丽任性之公主,或曰骄奢*逸,放荡不羁;或曰执着情爱,蔑视纲常;一代争讼纷纭之传奇女子,一曲哀怨凄婉之情感哀伤。

高阳公主,帝王血统。高阳公主乃唐太宗李世民之十八女,美丽温柔之玳姬所生,素为太宗所锺爱。帝王深宫之威严华贵,使其养成民间女子绝无仅有之傲慢骄横;大唐盛世之生活熏陶,使其具有无可比拟之雍容才情。高傲之公主,叛逆之性格,或许奠基其艳丽哀婉之悲剧,或许埋下其无法摆脱之祸根。

高阳公主,无缘美梦。位尊高贵之窈窕少女,风流倜傥之翩翩郎君幻梦。郎才女貌之希冀,实乃人之渴望;然则绝望之抗争,却非比寻常。父皇降旨,嫁与名臣房玄龄之子房遗爱。房遗爱乃纨绔子弟,不学无术。公主抗争:宁嫁田舍翁,不嫁宰相府。父皇不许公主无奈,新婚之夜,将驸马阻挡于洞房门外,语之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高阳公主,爱河禅房。或许婚姻不如意之郁闷,或许郊外游猎之机缘,或许冥冥命运之安排,公主巧遇年轻有为才华横溢之辩机和尚。辩机15岁出家,怀着高操之志节,专心佛学,以渊博学识,优雅流利之文采而知名。荒野草庵突现丽如牡丹之佳人,大胆热情之公主,使辩机落入情网,巫山云雨爱河鸿蒙。

高阳公主,情爱忧伤。公主青春之恋情火炽烈,几番幽会辩机深感彷徨,事情败露学术抱负无成,美丽公主之热情,令其心醉难断衷肠。被选为《大唐西域记》之撰写人,使辩机摆脱烦恼。公主为情人之光荣使命,含泪应允暂不分心情郎,临别赠与玉枕,岂料或从天降。盗贼赃物源于僧房,和尚玉枕华贵闺香,“奸情”之凭证,令太宗怒发冲冠,判辩机腰斩极刑血染刑场。《瑜伽师地论》之五十一卷至八十卷译文成为辩机绝笔。公主揪发捶胸,咬破衣裳,饮食惧废,如疯若狂。公主之魂魄,已伴随辩机消逝远方。

巫山云雨入禅房,藩篱情深卧鸳鸯。

辩机腰斩刑场日,长歌当哭美娇娘。

宁国公主,富贵荣华;祸起萧墙,难以为家。骨肉相残之情感折磨,忠义颠倒之风云变换;颠沛流离之烽火烟尘,夫君罹难之无奈泪花。一代显赫之公主,父兄侄儿均为帝王,却难圆平安温馨之荣华。

宁国公主,于归孔佳。明太祖朱元璋之女,父皇宠爱,精选驸马。下嫁汝南侯梅思祖从子梅殷。梅殷精通经史,堪为儒宗,善骑射,当世皆荣之。太祖临崩,尝有遗嘱,委托梅殷力扶幼主太祖崩,其长孙建文帝即位,遂召入朝,商决军事,委以大任。宁国公主贵为皇姑,夫君文韬武略,夫妻何等富贵荣华。

宁国公主,无奈国家。其兄燕王举兵,夺侄天下。国乱家乱,一方为皇帝亲侄与夫君,一方为同胞兄长,刀兵相见,公主心乱如麻。建文帝命其夫将兵四十万,驻守淮上,防扼燕军;命公主致书燕王,责以君臣大义,燕王不答。燕王至淮北,贻公主书,命迁居太平门外,勿罹兵祸。公主亦不答。国乱讨贼,贼为兄长,骨肉相残;家乱争斗,血染山河,尸横遍野。公主惶惑,何以为国,何以为家?

宁国公主,魂思驸马。燕王破南京,夺帝位,是为永乐帝。其时驸马梅殷,尚驻兵淮上。遂迫令宁国公主,啮指流血,作书招殷。殷得书恸哭,并问建文帝下落。来使答言出亡。殷喟然道:“君存与存,我且忍死少待。”乃偕来使还京,永乐帝闻殷至,下殿迎劳道:“驸马劳苦。”殷答道:“劳而无功,徒自汗颜。” 永乐帝默然,心中不乐。后称殷畜养亡命,与朋邪诅咒等情,别命锦衣卫执殷家人,充戍辽东。永乐三年,召殷入朝,暗命迎接殷驾,至笪桥将殷挤入水中溺死。公主闻噩耗,趋入殿中,牵衣大哭,美满姻缘,何为苍天所不容?

寻常百姓粗茶淡,帝王富贵燃斗箕。

公主深宫恨无奈,夜夜梦魂泪沾衣.

金城公主,宗室名媛;金枝玉叶,远嫁吐蕃。生于帝王之家,命运坎坷多舛;历经坎坷之路,几遭情感折磨。背井离乡,饱经凄苦,一代公主富贵云烟迷幻,柔弱女子苦涩其心伤悲。

金城公主,出身名门。文成公主乃唐朝最后以无名宗室之女和亲,金城公主实为和亲公主之真实“帝女”身份。公主入藏,唐王朝明言,其为雍王李守礼之女。李守礼其父为章怀太子李贤,即高宗李治第六子,中宗与睿宗之兄。《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唐中宗亲自送金城公主至始平县,“帐饮,引群臣及虏使者宴,酒所,帝悲啼嘘欷,为赦始平县,罪死皆免,赐民徭赋一年,改县为金城,乡曰凤池,里曰怆别。”再以左卫大将军杨矩持节送往吐蕃。

金城公主,和亲波澜。公主入藏,本为嫁与吐蕃年轻英俊之王子善擦拉温,岂知王子迎亲途中,奔驰坠马,命丧黄泉。相传,公主行至汉藏两族交界处,闻之噩耗,悲痛无奈孤影自怜,宝镜从手中滑落,摔成两半,变成两座山,此乃青海境内之日月山。王子虽死,其父还在,无奈和亲之使命,只得继续艰难之旅,阴错阳差嫁与本应为其公爹之藏王赤德祖赞,作一偏妃。

金城公主,痛子哀伤。公主生王子赤松德赞后,引起没有生育之大妃子纳朗嫉恨,趁公主分娩时抢走婴儿,外宣称孩子是她所生。儿子被别人据为己有,公主悲痛欲绝。史料记载,金城公主于不梳不洗中熬过无数不眠之夜。历时一年有余,经过诸多磨难,公主方与儿子团聚。身心受到伤害之金城公主,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命运坎坷,于吐蕃生活未及三十年而逝。

名言警句和诗句

诗是迷醉心怀的智慧。——(黎巴嫩作家)纪伯伦

诗不是一种表白出来的意见。它是从一个伤口或是一个笑口涌出的一首歌曲。——(黎巴嫩作家)纪伯伦,人的种种情感在诗中以极其完美的形式表现出来;

仿佛可以用手指将它们拈起来似的。——(印度作家)泰戈尔

歌声在空中感到无限,图画在地上感到无限。诗呢,无论在空中、在地上都是如此。——(印度作家)泰戈尔

仅仅有美,对诗来说是不够的。诗应该打动人心,把听从的灵魂引导到诗的意境中去。——(古罗马诗人)贺拉斯。

好了,今天关于“文明与征服默然阵容搭配”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文明与征服默然阵容搭配”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