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开荒阵容搭配

如果您有关于司马炎开荒阵容搭配的问题,我可以通过我的知识库和研究成果来回答您的问题,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资源。

司马炎开荒阵容搭配插图

公元265年 ,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国号?晋?,他就是晋武帝。公元280年,晋武帝出兵灭吴,继秦、汉之后,再次统一全国。但是晋的统一是极其短暂的,就好像一颗稍纵即逝的一颗流星一样。真可以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西晋王朝匆匆而逝呢?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解析一下这流星王朝西晋的兴亡成败的三个重要原因。

晋武帝司马炎在位的,从太康元年(280)到十年(289)这二十五年中,是西晋皇朝相对安定时期。在这段时间,同时也是经济比较繁荣的时期,基本上保持了一个小康的局面。

早在平吴以前,晋武帝司马炎就很重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根据《晋书?食货志》中的记载:?是时江南未平,朝廷励精干稼穑。?泰始二年(266),武帝诏:?今者省徭务本,并力垦殖,欲全农功益登,耕者益劝?。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晋武帝司马炎是如何重视农桑的。

1. 《晋书.食货志》中记载,汲郡太守王宏,勤恤百姓,导化有方,督劝开荒五千余顷。当时正好遇上荒年,别的郡都闹饥荒,而唯独汲郡能够自给自足,百姓乐业。于是晋武帝专门下诏书褒扬汲郡太守王宏,并且赐谷千斛。

2. 泰始十年,光禄勋夏侯和请求修新渠、富寿、游陂三渠,这三条沟渠修好之后,能灌溉田地一千五百顷。

3.咸宁元年,为了发展农业,晋武帝下诏,借田给兖、豫两州兵民耕种。同时,由于原来这一地带?以水田为业,人无牛犊,今既坏陂?,变为陆田,就由政府调拨耕牛三万五千头,借与两州兵民,收谷之后,每头牛偿谷二十斛。这样,耕地增加农业当继续在发展。

4.咸宁元年晋武帝下诏:?今以邺奚官奴婢著新城,代田兵种稻。奴婢各五十人为一屯,屯置司马,使皆如屯田法。?

西晋朝廷正是这样采取有效措施,从垦荒、兴修水利、增加农业劳动力和加强监督等方面来鼓励农业生产。从而使得被战争破坏的农业,能够得到较快的恢复。

在三国时期的实行屯田制,可以适应战乱时的环境,但是在社会相对稳定时就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要求了。

司马昭早在魏陈留王咸熙元年(公元264 年)的时候,就?罢屯田官,以均政役。诸典农皆为太守,都尉皆为令长?。但是这次政令未能得到有效的执行。

晋武帝泰始二年(266)晋武帝再次实行?罢农官为郡县?。

荣耀新三国司马懿强度分析及搭配推荐荣耀新三国司马懿怎么样荣耀新三国司马懿开荒

荣耀新三国司马懿强度分析及搭配推荐荣耀新三国司马懿怎么样荣耀新三国司马懿开荒,相信很多小伙伴对这一块不太清楚,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荣耀新三国司马懿强度分析及搭配推荐荣耀新三国司马懿怎么样荣耀新三国司马懿开荒,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来了解一下哦。

荣耀新三国司马懿武将攻略一、武将介绍

身为三国时期曹魏阵营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司马懿起初并不愿意投身曹操。

因为他认为东汉政权已经被曹氏控制,不愿屈节,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症,身体不能起居而不出仕曹氏。

后来曹操使用强制手段征召司马懿为文学掾,在他为自己效力的期间,曹操逐渐察觉司马懿“有雄豪志”,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心里很忌讳。

不过由于曹丕经常维护他,并且司马懿勤于职守,废寝忘食,曹操也才安下心来。

后来司马懿的事迹,诸如辅政平乱、擒斩孟达、关陇抗蜀等等不一而足,当然最为重要的自然还是他架空魏室后为西晋垫下的根基。

在他去世后,被屡次追封,在他的孙子司马炎称帝后,司马懿被追尊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二、技能介绍

司马懿的技能效果不同于闪避,而是几率免伤,所以敌队的命中率高低对己方并无影响,较为稳定。而之后的群体伤害的伤害率很高,并且附带[斩杀]伤害,不足的地方就是技能的释放需要时间等待,如果练度不够没能等到第21秒就等于无用。

但整体来说,司马懿属于后期输出能力不错的武将,斩杀伤害的效果越到后期越明显,非常克制一些需要依靠兵力提升输出量的阵容。

三、阵容推荐

1.前期推荐阵容

前期推荐阵容:主C-司马懿、辅助-李典乐进(12御)

阵营组成:3魏

职业组成:全职业

司马懿不论是技能效果还是养成曲线,都不是很适合在前期当做主力使用。

首先是伤害需要时间积累,二是斩杀效果前期作用不显,所以小貂蝉不推荐主公们在前期将司马懿放在主力队。

上面为大家推荐的阵容其实是副队,用来练兵刷经验,提升司马懿的练度。所以整体上对阵容要求并不高,选择李典辅助,乐进输出,司马懿可以考虑带一些防装辅助宝物,将高品质宝物留给主力队。

这支队伍主要配备生存向的宝物,减少兵力损耗即可。

2.后期推荐阵容

主C-司马懿、副C-许褚、辅助-程昱曹操(18御)

阵营组成:4魏

将缘激活:忠勇猛烈

职业组成:全职业

司马懿的定位其实比较独立,跟他适配性高的武将不多。原先考虑的是在队伍中配置甄宓,让司马懿的生存能力更强,几经考虑决定还是加一个输出位置,保证队伍拥有一定的输出能力。

程昱的存在可以针对一些回复能力特别强的队伍,譬如曹操、刘备、孙权三大主公级辅助,以及大乔、卢植等强力医治型武将的兵力回复能力,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再然后许褚负责输出补足,曹老板则凭借强大的辅助能力,增加其他武将的三维和生存能力。

依靠四张高质量的单卡,在后期排在T1梯队稍厚一点,应该是完全没有问题的,等到后期诸葛亮的详细内容公布的时候,或许会有更多的搭配方式,我们一起期待吧~

三、宝物推荐

1.鸩瓶

司马懿对于宝物不是很挑,推荐鸩瓶是因为在后期遇到回复能力强的队伍效果很不错;还可以搭配程昱大幅降低敌方的回复能力,遇到刘、关、张或是曹操、孙权为核心辅助的阵容都有奇效。

2.太平要术

司马懿的技能属于被动技能,所以文和弈枰或是焚天琴对他的作用都不大,增加输出的话小貂蝉比较推荐的是鸠瓶、毒矢或是血诏玉带;

而如果是使用上面推荐的阵容的话,则更推荐主公们给司马懿搭配太平要术,因为该阵容缺乏控制能力,所以由宝物补足一点控制会比较好。

晋武帝司马炎是谁?

晋武帝司马炎(236年—290年),字安世,汉族。晋朝的开国君主,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葬峻阳陵。

司马炎为司马昭长子,曾出任中抚军;但是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王位,但在众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于265年五月被封为晋王太子。同年八月,司马昭因中风猝死,享年55岁。司马炎继承昭的相国、晋王。十二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晋。晋武帝大肆分封宗室为王并使其掌握兵权,以补曹魏由于过度压抑宗室,导致皇帝孤立最后被权臣所篡的前车之鉴;同时于268年颁布泰始律令,并于279年命贾充、杨济、杜预、王浚等伐吴,280年三月,孙皓投降,孙吴灭亡,自从黄巾之乱以来的分裂局势暂时获得统一。

司马炎在统一之后,以为天下无事,便将州郡的守卫兵加以撤除,同时实施占田法与课田法,企图与民生息;但是司马炎也是好色之徒,曾经于西元273年禁止全国婚姻,以便挑选宫女;灭亡孙吴之后又将孙皓后宫的五千名宫女纳入后宫,于是司马炎的后宫便有万人规模。司马炎为临幸的方便,便自己乘坐羊车在后宫内逡巡,停在哪个宫女门前便前往临幸;而宫女为求皇帝临幸,便在住处前洒盐巴、插竹叶以引诱羊车前往。而且边境的少数民族迁入中原,引发少数民族与汉人的冲突,郭钦、江统等人相继以徙戎论,劝晋武帝用武力将内迁的少数民族强制徙迁回原住地,但晋武帝不用。290年晋武帝死于含章殿,葬于峻阳陵。

晋武帝本人是继承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代的基业而称帝的,但本身并非英明之君,罢废州郡武装、大肆分封宗室、允许诸王自选长吏和按等置军与无法处理少数民族内迁问题,种下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乱的原因。

[编辑本段]司马炎年表

公元23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出生。

公元265年,司马昭病死,司马炎继承司马昭的王位,并于当年篡位称帝,建立晋朝。

公元280年,晋派大军伐吴,东吴灭亡,从此结束了三国鼎力的局面。

公元290年,司马炎驾崩,享年55岁。

[编辑本段]晋武帝年号

泰始(266年2月4日—274年)

咸宁(275年—280年四月)

太康(280年四月—289年)

太熙(290年正月—四月)。

[编辑本段]武帝登基

公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司马炎(韩青饰)元265年,司马昭病死,享年55岁。司马炎继承了相国晋王位,掌握全国军政大权。同年12月,经过精心准备之后,仿效曹丕代汉的故事,为自己登基做准备。在司马炎接任相国后,就有一些人受司马炎指使劝说魏帝曹奂早点让位。不久,曹奂下诏书说:“晋王,你家世代辅佐皇帝,功勋高过上天,四海蒙受司马家族的恩泽,上天要我把皇帝之位让给你,请顺应天命,不要推辞!”司马炎却假意多次推让。司马炎的心腹太尉何曾、卫将军贾充等人,带领满朝文武官员再三劝谏。司马炎多次推让后,才接受魏帝曹奂禅让,封曹奂为陈留王。司马炎于公元265年,登上帝位,改国号为晋,史称为西晋,晋王司马炎成了晋武帝。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魏王朝从曹丕让汉帝禅位称帝,传了45年,到此结束。司马昭也同样让魏帝以禅让的手段获取了帝位,曹魏遂亡。但这时的司马炎心里并不轻松,他很清楚,虽然他登上王位宝座,但危机仍然存在。

从内部看,他的祖父、父亲为了给司马氏家族夺取帝位铺平道路,曾经对曹操以后的曹氏家族以及附属势力进行了残酷的屠杀,这件事所造成的阴影至今仍然横亘在人们的心中。从外部看,蜀汉虽平,孙吴仍在,虽说此时的东吴已不足以与晋抗衡,但毕竟也是一个不小的威胁。内忧外患告诉司马炎,要想巩固政权,进而完成吞并东吴、统一中国的大业,就首先要强固统治集团本身的凝聚力,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采取怀柔政策。为此,司马炎在即位的第一年,即下诏让已成为陈留王的魏帝载天子旌旗,行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上书不称臣。同时又赐安乐公刘禅子弟一人为驸马都尉,第二年又解除了对汉室的禁锢。这不但缓和了朝廷内患———尤其是消除了已成为司马氏家族统治对象的曹氏家族心理上的恐惧———而且还安定了蜀汉人心,进而为赢得吴人的好感,为吞并东吴取得了主动权。

为了尽早地使国家从动乱不安的环境中摆脱出来,为统一奠定牢固的基础,无为与宽松政策成了西晋之初的立国精神。这种立国精神在国家的各种领域中充分地体现出来。公元268年,司马炎诏书中明确指出:“为永葆我大晋的江山,现以无为之法作为统领万国的核心。”同年,又向郡国颁下5条诏书: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抚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当年,曹魏王朝的奠基者曹操继东汉的动乱政治之后,为了安定人心,恢复国力,曾实行了比较宽松开放、节俭求实的治国方略。但到了曹丕,政治渐趋严厉,社会风气亦腐败,曹操当年的风范已不复存在。皇帝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往往不断把强大的物质重负转移到百姓的身上,而长期的战乱更使百姓在惨淡的生计之外,还在心理上增添了一种恐惧与疲惫之感。在这种情况下,司马炎反其道而行之,提出无为而治的强国方略是最适合不过的。

[编辑本段]历史贡献

击灭东吴 统一全国

西晋成立之初,晋武帝为了收买人心,大封功臣,许多大家族都被封为公侯。短短几年时间,晋武帝共封了57个王,500多个公侯。蜀汉灭亡不久,晋武帝为了稳定巴蜀人心,又任用了一批原在蜀汉供职的官吏为朝官。晋武帝没有采取“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惯用手法,而是采取拉拢、收买人心的办法,稳定各级官吏,以确保社会稳定地过渡。因为晋武帝还看到,蜀汉虽亡,东吴未灭,全国还未统一。于是他开始运筹帷幄,准备击灭东吴,结束全国的分裂局面。

早在三国鼎立之时,魏的势力已超过蜀、吴,如以人口计,魏约占全国人口4/7,蜀、吴合占3/7。公元263年,魏灭蜀之后,三国鼎立变成了南北对峙,魏的力量更加强大。晋武帝代魏之后,雄心勃勃,“密有灭吴之计”,准备出兵灭吴,统一全国。

西晋全国正处于一种积极的态势之中,然而吴国却是在走下坡路。吴主孙皓的荒*、残暴使吴国丧失了重整旗鼓的机会。孙皓命令大臣的女儿要先经过他的挑选,漂亮的入后宫供他一人享受,剩下的才能谈婚论嫁,这使他丧失了大臣们的支持,自毁根本,最终成了孤家寡人。对他劝谏的中书令贺邵不但没有受到他的表扬,反而被他用烧红的锯条残忍地锯下了舌头,其残暴程度与商纣王没有任何区别。孙皓杀人的方法很多,很残忍,像挖眼、剥脸皮和砍掉双脚等。孙皓的残暴注定了他要灭亡。由于孙皓的残暴使手下的将领们也对他丧失了信心,纷纷投降西晋。西晋的大臣们见吴国国力下降,政局不稳,也纷纷劝说司马炎趁机灭掉吴国。

但是,晋武帝受到了以太尉录尚书事贾充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他们认为:吴有长江天险,且善水战,北人难以取胜。且近几年来西鲜卑举兵反晋,此时对吴作战,并“非其时”。而羊祜、张华、杜预等人则认为:吴帝孙皓腐化透顶,他不但对广大人民残酷剥削、镇压,而且在统治集团内部也排除异己,用刑残酷。孙吴目前是“上下离心”,如此刻出兵,“可不战而胜”。如果错过机会,“吴人更立令主”,励精图治,再去灭吴就相当不容易了。

两派意见,针锋相对。这样,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就摆在了晋武帝面前:是否出兵灭吴,统一全国?晋武帝站在主战派一边。

为了完成灭吴大业,晋武帝在战略上做了充分准备。早在公元269年,他就派羊祜坐守军事重镇荆州,着手灭吴的准备工作。羊祜坐镇荆州后,减轻赋税,安定民心,荆州与东吴重镇石城(今湖北钟祥县)相距最近,晋军采取了“以善取胜”的策略,向吴军大施恩惠。由于孙皓挥霍无度,部队士兵常常领不到军饷,连饭也吃不饱。羊祜命人向吴军送酒送肉,瓦解吴军。这样,不时有吴军前来投降,羊祜下令说:吴军来要欢迎,走要欢送。有一次,吴将邓香被晋军抓到夏口,羊祜部下坚持要杀掉,羊祜不但不杀邓,而且还亲自为其松绑,把邓送了回去。有时,吴军狩猎打伤的野兽逃到了晋军领地,晋军也把这些野兽送到吴军帐内。正是由于这样的“厚”爱,东吴将领们的心已经一步步趋向晋军。

晋武帝在襄阳一边命羊祜以仁德对吴军施加影响,一边在长江上游的益州训练水军,建造战船。经过长达10年时间的充分准备,公元279年,晋军开始向东吴展开大规模的进攻。为了迅速夺取胜利,晋军分5路沿长江北岸,向吴军齐头并发。第6路晋军由巴东、益州出发,沿江东下,直捣吴军都城建业。20万晋军直扑东吴。东吴守军,在巫峡钉下了无数个锋利无比的、长十余丈的铁锥,在江面狭窄处用粗大的铁链封锁江面。晋军先用大竹排放入长江,晋军在船上载了无数根数丈长的用麻油浇灌的火点燃火炬,熊熊烈火能够把铁链烧断。就这样,东吴长江的防守设施被一个个排除了。

在第6路晋军进攻东吴时,为了分散、吸引守卫建业的吴军兵力,安东将军王浑率一路晋军,由北向南,直取建业。孙皓忙命丞相张悌统率主力渡江北上,迎击王浑,结果沿江东下的晋军乘机攻占了建业。

由于晋武帝准备充分,时机恰当,战略正确,前后仅用了四个多月,便夺取了灭吴战争的全部胜利。从此,东吴的全部郡、州、县,正式并入晋国版图。

280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结束了。晋武帝司马炎终于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局面。

发展经济 太康繁荣

全国统一后,西晋政治上趋于安定,但由于多年战争的创伤,老百姓生活依然很艰苦。特别是皇室和权贵们无限制地霸占土地,更加重了农民的苦难。据说,长安东南的蓝田县,有一个很不起眼的“杂牌将军”庞宗,就占良田几百顷,其他达官贵人就更不必说了。农民没有土地,豪门世族利用占据的田地肆意盘剥农民。西晋初年,晋武帝把解决土地问题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他制定了“户调式”的经济制度。

户调式共有三项内容,即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

占田制是把占田制和赋税制结合在一起的一条法令。晋武帝时,对人口年龄进行了分组:男女16岁~60岁为正丁;13岁~15岁、61岁~65岁为次丁;12岁以下为小,66岁以上为老。占田制规定:丁男一人占田70亩,丁女占田30亩。同时又规定:每个丁男要缴给国家50亩税,计四斛;丁女缴20亩税;次丁男缴25亩税,次丁女免税。

这一规定,使得每个农民都可以合法地去占有应得的田地。不少豪门世家的佃户,也都纷纷脱离主人,去领取属于自己的一份土地。占田制发布以后,不少农民开垦了大片荒地,这对农业经济的好转起到一定的作用。

户调制即征收户税的制度。户调不分贫富,以户为单位征收租税。这一制度规定:“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对边郡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户调也作了具体的规定:边郡与内地同等之户,近的纳税额的三分之二,远的纳三分之一。少数民族,近的纳布一匹,远的纳布一丈。

品官占田荫客制是一种保障贵族、官僚们经济特权的制度,同时也有为贵族、官僚们占田和奴役人口的数量立一个“限制”的用意,以制止土地无限制地兼并和隐瞒户口的情况出现。此制度规定:“其官品第一至第九,各以贵贱占田。第一品占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三品四十顷……每低一品,少五顷。”对于庇荫户,“品第六以上得衣食客三人,第七第八品二人,第九品一人。”“其应有佃客者,官品第一第二者佃客无过十五户,第三品十户,第四品七户,第五品五户,第六品三户,第七品二户,第八品第九品一户。”庇荫户的佃客,为私家人口,归主人役使,不再负担国家徭役。

实行户调制的诏书发布之后,遭到了豪门世族的抵制。他们或是隐田不报,或是反对农民占有耕地。

尽管晋武帝的户调式遭到了种种阻碍,但这一制度从一定程度上,用行政的手段将大量的流动、闲散人口安置到土地从事生产,这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晋武帝很注意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如在汲郡开荒五千多顷,郡内的粮食很快富裕起来,又修整旧陂渠和新开陂渠,对于灌溉和运输都起到了很重大作用。

由于数十年的战乱,中原地区经济遭到极为惨重的破坏,人口也大减。晋武帝的故乡河内郡温县,人口也只有原来的几十分之一。为此,晋武帝决定采取一些措施增加中原地区的人口。他下令,17岁的女孩一定要出嫁,否则由官府代找婆家。灭蜀之后,招募蜀人到中原,应召者由国家供给口粮两年,免除徭役20年。灭吴后,又规定吴国将吏北来者,免徭役10年,百工和百姓免徭役20年。

公元268年,晋武帝还设立了“常平仓”,丰年按适当价格抛售布帛,收购粮食;荒年则按适当价格出售粮食,稳定粮价,维持人民的正常生活。晋武帝一再责令郡县官吏,要“省徭务本”,打击投机倒把、囤积居奇。

由于晋武帝采取了这样一系列有力的经济措施,使农业生产逐年上升,国家赋税收入逐年充裕,人口逐年增加,仅平吴之后不到三年时间,全国人口就增加了130多万户,出现了“太康繁荣”的景象。

晋武帝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共有人口1616.3863万人,每户人数6.57人,增长率为-1.00%

[编辑本段]武帝时弊端

倡导奢侈之风

从曹魏明帝时开始,当时的社会逐渐蔓延开一种奢侈腐化的风气。司马炎在奢侈风气中又起了带头作用。司马炎在女婿王济家吃饭时,有一道菜时乳猪,非常好吃,司马炎就问王济是怎么做的。王济偷偷告诉他,乳猪是用人的乳汁喂养大的,做的时候又用人的乳汁烹制,所以很好吃。司马炎听了不高兴,觉得女婿超过了自己,结果宴席还没有结束他就借故走了。

斗富风气中最有名的是石崇和王恺。石崇是渤海南皮(即现在河北南皮)人,官职升到了侍中,后来又出任荆州刺史,他靠搜刮过往的客商致富。王恺则是司马炎的内弟,也是豪富无比。石崇的屋子华丽异常,房子上挂满了缎带,饰有翠玉。王恺不肯认输,用紫丝布做了四十里长的帷帐来炫耀,石崇就做了个五十里的来和他比。

司马炎常帮女婿王恺来斗富,赏赐给他珊瑚树,高有二尺,世所罕见。王恺请石崇去看,石崇却用铁如意将珊瑚打碎,王恺很心疼,说石崇嫉妒自己。石崇却说我马上赔你,然后让手下人都去拿珊瑚树,高三四尺的就有六七个,这次比得王恺脸上很是无光。

后来,两人斗得离了谱,石崇开始造假来骗王恺:他的牛车跑得快如飞鸟,原来他故意把车辕弄歪,让牛卡得疼痛难忍,就跑得快了。造假的目的是占点上风,可见当时这些富豪的生活何等奢侈、无聊。后来王恺知道了石崇的把戏,便如法炮制,牛车竟跑得比石崇的还快。石崇知道是有人泄密后,便将泄密的人杀死了。

在请客人吃饭喝酒时,石崇经常让美女劝酒,如果客人喝不完酒,他就杀掉这个美女。有次王导和王敦(司马炎的女婿)兄弟俩去他那吃饭喝酒,王敦总不喝完,使石崇连杀三人,一直尽量喝干的王导埋怨王敦不通人情,王敦却说石崇杀自己人,不必着急。

石崇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就是厕所也建得极为华丽,比过了正式的寝室。有的大臣去他家做客,去厕所时竟见里边有几个侍女,屋子里也用绫罗绸缎装饰得很豪华,他以为是闯进了人家的闺房,赶忙退出来,给石崇赔礼。石崇笑着说那就是厕所,不必惊慌。

卖官肥私也有理

大臣们见司马炎变得昏庸荒*,便找机会劝谏。一次,司马炎和众人去洛阳郊外祭祀,完了他得意地问司隶校尉(当时京城地区的监察官)刘毅:"你说我能与汉朝的哪个皇帝相比?"司马炎觉得他肯定会说高祖刘邦、武帝刘彻以及光武帝刘秀之类有名的皇帝,没想到刘毅却说他只能和桓帝、灵帝相比。司马炎很不高兴,因为这两个皇帝统治时期是东汉政局最混乱的时候。司马炎不甘心地问:"我怎么会和他们一样呢?"刘毅直言不讳地说:"当年桓帝时也有卖官的事,但桓帝让人把钱都归入了国库,陛下您现在卖官所得的钱却都进了自己的腰包。"司马炎无法狡辩,只好讪讪地替自己找个台阶说:"爱卿所言极是,不过在桓帝时却没有你这样的直言之臣,但我身边却有,这说明我还是比他们好一些啊。"

[编辑本段]武帝时内政

大封宗室

司炎鉴于魏宗室衰微,帝室孤弱,终致灭亡之教训乃大封皇族为藩王,以对抗士族。始则封王不就国,官于京师以辅皇室,继则分遣诸王就国,都督诸军事,后又出使镇要害地。此举目的,是为对抗士族中野心家。但“八王之乱”证明,这种政策使诸王中涌现了许野心家。

西晋之所以重任宗室,实际上与其政权的结构有关。晋是以皇室司马氏为首门阀贵族联合统治,皇室作为一个家族驾于其它家族之上,皇帝是这个第一家族的代表,因而其家族家成员有资格也有必要取得更大权势,以保持其优越地位。

罢州郡兵

全国统一后,司马炎下诏:“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即规定: (1)诸州无事者罢其兵。

(2)刺史只作为监司,罢将军名号,不领兵,也不兼领兵的校尉官。

(3)实行军民分治,都督校尉治军,刺史太宋治民。

罢州郡兵,一方面可使地方官专心民事,另一是扩大承担赋役的课丁。兵役是东汉末年以后农民最沉重的负担,免除这负担,对恢复生产意义重大,但也因悉去州郡兵,连治安都没办法维持,因此到公元三0一年,天下大乱时,无力控制局面。

君臣赛富

西晋的皇族和贵族都有优裕的经济基础,政治的安定与统一更帮助他们累积了大量的财富,于是纵情享受,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晋武帝领先作了荒*奢纵的表率,晋书胡贵嫔传称:晋武“多内宠,平吴后,复纳吴王孙皓宫人数千,自此掖庭殆将万人,而并宠者甚众,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使宴寝。”以中国史上开国皇帝而论,实未有如是荒怠纵欲者,以致小人当权,奢侈浪费,风气日渐败坏。公卿贵游也跟着竞富争豪,大臣何曾每天吃饭用一万钱,还“无处下箸”,他的儿子何劭一定要吃四方畛异,一天膳费二万钱。王恺是武帝的母舅,曾与当时首富石崇比赛炫耀财富,争夸豪丽。为维持这种奢靡腐化的生活,必然加紧聚敛,因此贪污纳贿,习以为常,当时有人指:“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可见为害之大。

正史中的司马懿和诸葛亮谁强?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的一句诗道尽了三国的智慧人物。提起三国,人们能想到很多英雄人物,但说到三国中最聪明的两个人物,人们不约而同的想到司马懿和诸葛亮。的确,这两位堪称是三国智慧的代表人物,那么,司马懿跟诸葛亮谁厉害呢?

1.司马懿给过诸葛亮两个评价

真乃天下奇才也!

这句话,场景是再见了诸葛亮的退兵之后留下的营地,夸的是诸葛亮的治军水平。

但是对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司马懿他在和自己弟弟的谈论就说了——

亮虑多决少。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论高傲,论逼格,正史中的司马懿也并不逊色于诸葛亮自诩管仲。

当然了,打仗毕竟是真刀真枪,这些嘴上功夫,我们听听就好,一切还是要在战场上见真章。

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军事能力,大致可以五五开。如果双方拥有同等的资源和权限,正常也就打个平手。

在论证之前,我们尽量排除一些不必要的干扰。

诸葛有千古圣贤的忠臣之名,而司马懿有篡魏夺权的奸臣之名。

上邽之战(也称上邽-卤城之战),是诸葛亮和司马懿唯一一次真刀真枪的正面交锋。

此役,诸葛亮以缜密的谋划和大胆的行动完全掌握了主动,不仅将上邽之麦尽数收走,并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综合史料,魏军共投入十万,除去张郃部两万,其余均由司马懿指挥;蜀汉方面一共六万,王平部人数没有记载,但应该不会少于一万,诸葛亮部兵力大概在五万上下)重创魏军,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展露无遗。

在第五次北伐中,也就是大家都耳熟目染的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中,司马懿闭门死守,无论诸葛亮怎么侮辱他,他都不出兵,没过多久,诸葛亮积劳成疾病倒,病情日益加重,司马懿偷袭蜀军小胜。诸葛亮病逝后,留下计策,确保了蜀军安然撤退,还吓走了司马懿,在民间至今仍流传的一句话,“死诸葛走生仲达”。司马懿后来查看诸葛亮的营垒时,也不禁感叹道,真是天下奇才也。

诸葛亮和司马懿互有胜负,但我们从国家实力来看,蜀国是三国实力中最为弱小的国家,诸葛亮在这种情况下,仍能保证蜀国安全,创造北伐的条件,而当时的魏国,可以说是三国中最为强盛的国家,而司马懿也仅仅只做到了守有余,并未攻城掠地。尤其在诸葛亮死后,继任者姜维仍能与司马懿斗的互有胜负。由此看来,司马懿跟诸葛亮谁厉害,相信大家已经一目了然了。

可惜的是,今天的我们已经习惯了用成败得失来评价人与事,故而没有能够消灭曹魏的诸葛亮北伐也就难以被人们肯定,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质疑也跟着多了起来。

2.陈寿对诸葛亮评价

陈寿的父亲是蜀汉负责修史书的官员,所以陈寿可以通过这层关系了解蜀汉官员的动态,直到后来被司马炎安排编著这段历史。陈寿对诸葛亮这样评价:"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意思就是诸葛亮在治国能力上比得上管仲和萧何,但军事能力并不是他所擅长的。

陈寿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呢,这实际上是诸葛亮一生中的战绩确实一般。他第一次领军是在刘备攻略益州的时候,当时因为刘璋想凭借益州的综合实力和刘备打消耗战,刘备远道而来补给压力很大,无奈只能采取步步为营的做法从荆州调遣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领兵攻略益州各个郡城。当时诸葛亮所面对的对手都是益州的三流部队,诸葛亮可以轻易击败他们。

刘备死后益州南部士族和南中的异族联合谋反,诸葛亮准备三年后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写下《出师表》后领兵南下平叛。这一次是他真正以统帅的身份指挥全局,南中叛军更多是一些青壮劳力,不论兵装还是补给都不如诸葛亮所领导的正规军。能算得上真正战力的就是孟获的藤甲兵还有南中精锐,但他们都被诸葛亮智商碾压,诸葛亮大胜而归。

从南中回来之后就是诸葛亮连续五次北伐了,而第一次丢失街亭要塞导致平手,第二次因为缺粮退兵,第三次被司马懿识破计谋撤军,第四次同样平手,而第五次没结束就病逝五丈原。可以说诸葛亮最高光的北伐战役都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战果,被陈寿评价不擅长军事也是情有可原。

司马炎是如何开创太康盛世?西晋也曾辉煌一时

汉族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次几近灭绝式的灾难,那就是西晋时期的“五胡乱华”,这件事情说起来让人心惊,汉人在这一场灾难中几乎被屠杀殆尽,差一点就灭绝了。然而,探究这场灾难的根源,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晋武帝司马炎绝对是一个逃不掉的人物,五胡乱华可以说是有他间接导致的。然而,在西晋建立的前期,他却又是“太康盛世”的开创者。那么,司马炎又是怎样开创一代盛世呢?

晋武帝司马炎(236年—290年),字安世。晋朝的开国君主,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司马炎为司马昭长子,曾出任中抚军;但是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但在重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于265年5月被封为晋王太子。同年8月司马昭过世之后,司马炎继承晋王的爵位。同年12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晋。

公元280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结束了。晋武帝司马炎终于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局面。全国统一后,西晋政治上趋于安定,但由于多年战争的创伤,老百姓生活依然很艰苦。特别是皇室和权贵们无限制地霸占土地,更加重了农民的苦难。据说,长安东南的蓝田县,有一个很不起眼的“杂牌将军”庞宗,就占良田几百顷,其他达官贵人就更不必说了。农民没有土地,豪门世族利用占据的田地肆意盘剥农民。西晋初年,晋武帝把解决土地问题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此,他制定了“户调式”的经济制度。户调式共有三项内容,即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占田制是把占田制和赋税制结合在一起的一条法令。晋武帝时,对人口年龄进行了分组:男女年16到60岁为正丁;13到15岁,61到65岁为次丁;12岁以下为小,66岁以上为老。占田制规定:丁男一人占田70亩,丁女占田30亩。同时又规定:每个丁男要缴给国家50亩税,计四斛;丁女缴20亩税;次丁男缴25亩税,次丁女免税。  这一规定,使得每个农民都可以合法地去占有应得的田地。不少豪门世家的佃户,也都纷纷脱离主人,去领取属于自己的一份土地。占田制发布以后,不少农民开垦了大片荒地,这对农业经济的好转起到一定的作用。

户调制即征收户税的制度。户调不分贫富,以户为单位征收租税。这一制度规定:“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对边郡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户调也作了具体的规定:边郡与内地同等之户,近的纳税额的三分之二,远的纳三分之一。少数民族,近的纳布一匹,远的纳布一丈。

品官占田荫客制是一种保障贵族、官僚们经济特权的制度,同时也有为贵族、官僚们占田和奴役人口的数量立一个“限制”的用意,以制止土地无限制地兼并和隐瞒户口的情况出现。此制度规定:“其官品第一至第九,各以贵贱占田。第一品占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三品四十顷……每低一品,少五顷。”对于庇荫户,“品第六以上得衣食客三人,第七第八品二人,第九品一人。”“其应有佃客者,官品第一第二者佃客无过十五户,第三品十户,第四品七户,第五品五户,第六品三户,第七品二户,第八品第九品一户。”庇荫户的佃客,为私家人口,归主人役使,不再负担国家徭役。

实行户调制的诏书发布之后,遭到了豪门世族的抵制。他们或是隐田不报,或是反对农民占有耕地。尽管晋武帝的户调式遭到了种种阻碍,但这一制度从一定程度上,用行政的手段将大量的流动、闲散人口安置到土地从事生产,这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晋武帝很注意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如在汲郡开荒五千多顷,郡内的粮食很快富裕起来,又修整旧陂渠和新开陂渠,对于灌溉和运输都起到了很重大作用。晋武帝在强调发展生产的同时,反对奢侈,厉行节俭。有一次,太医院的医官程据献给晋武帝司马炎一件色彩夺目、满饰野雉头毛的“雉头裘”,这是一件极为罕见的华贵服饰。晋武帝把这件“雉头裘”带到朝堂,让满朝文武官员欣赏,朝臣见了这件稀世珍宝,个个惊叹不已。不料,晋武帝却一把火把这件“雉头裘”烧成了灰烬。他认为,这种奇装异服触犯了他不准奢侈浪费的禁令,因此要当众焚毁。他还下诏说,今后谁如敢再违反这个规定,必须判罪。

由于数十年的战乱,中原地区经济遭到极为惨重的破坏,人口也大减。晋武帝的故乡河内郡温县,人口也只有原来的几十分之一。为此,晋武帝决定采取一些措施增加中原地区的人口。他下令,17岁的女孩一定要出嫁,否则由官府代找婆家。灭蜀之后,招募蜀人到中原,应召者由国家供给口粮两年,免除徭役20年。灭吴后,又规定吴国将吏北来者,免徭役10年,百工和百姓免徭役20年。

公元268年,晋武帝还设立了“常平仓”,丰年按适当价格抛售布帛,收购粮食;荒年则按适当价格出售粮食,稳定粮价,维持人民的正常生活。晋武帝一再责令郡县官吏,要“省徭务本”,打击投机倒把、囤积居奇。由于晋武帝采取了这样一系列有力的经济措施,使农业生产逐年上升,国家赋税收入逐年充裕,人口逐年增加,仅平吴之后不到三年时间,全国人口就增加了130多万户,出现了“太康繁荣”的景象。

晋武帝是功多还是过多

晋武帝司马炎(236年—290年),字安世.晋朝的开国君主,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

司马炎为司马昭长子,曾出任中抚军;但是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但在重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于265年5月被封为晋王太子.同年8月司马昭过世之后,司马炎继承晋王的爵位.次年1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晋.晋武帝大肆分封宗室为王并使其掌握兵权,以补曹魏由于过度压抑宗室,导致皇帝孤立最后被权臣所篡的前车之鉴;同时于268年颁布泰始律令,并于279年命贾充、杨济、杜预、王浚等伐吴,280年3月孙皓投降,孙吴灭亡,自从黄巾之乱以来的分裂局势暂时获得统一.

司马炎在统一之后,以为天下无事,便将州郡的守卫兵加以撤除,同时实施占田法与课田法,企图与民生息;但是司马炎也是好色之徒,曾经于西元273年禁止全国婚姻,以便挑选宫女;灭亡孙吴之后又将孙皓后宫的五千名宫女纳入后宫,于是司马炎的后宫便有万人规模.司马炎为临幸的方便,便自己乘坐羊车在后宫内逡巡,停在哪个宫女门前便前往临幸;而宫女为求皇帝临幸,便在住处前洒盐巴、插竹叶以引诱羊车前往.而且边境的少数民族迁入中原,引发少数民族与汉人的冲突,郭钦、江统等人相继以徙戎论,劝晋武帝用武力将内迁的少数民族强制徙迁回原住地,但晋武帝不用.290年晋武帝死于含章殿,葬于峻阳陵.

晋武帝本人是继承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代的基业而称帝的,但本身并非英明之君,罢废州郡武装、大肆分封宗室与无法处理少数民族内迁问题,种下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乱的原因.

歇后语

司马炎废魏主—————袭用老谱

◆击灭东吴 统一全国

西晋成立之初,晋武帝为了收买人心,大封功臣,许多大家族都被封为公侯.短短几年时间,晋武帝共封了57个王,500多个公侯.蜀汉灭亡不久,晋武帝为了稳定巴蜀人心,又任用了一批原在蜀汉供职的官吏为朝官.晋武帝没有采取“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惯用手法,而是采取拉拢、收买人心的办法,稳定各级官吏,以确保社会稳定地过渡.因为晋武帝还看到,蜀汉虽亡,东吴未灭,全国还未统一.于是他开始运筹帷幄,准备击灭东吴,结束全国的分裂局面.

早在三国鼎立之时,魏的势力已超过蜀、吴,如以人口计,魏约占全国人口4/7,蜀、吴合占3/7.公元263年,魏灭蜀之后,三国鼎立变成了南北对峙,魏的力量更加强大.晋武帝代魏之后,雄心勃勃,“密有灭吴之计”,准备出兵灭吴,统一全国.

西晋全国正处于一种积极的态势之中,然而吴国却是在走下坡路.吴主孙皓的荒*、残暴使吴国丧失了重整旗鼓的机会.孙皓命令大臣的女儿要先经过他的挑选,漂亮的入后宫供他一人享受,剩下的才能谈婚论嫁,这使他丧失了大臣们的支持,自毁根本,最终成了孤家寡人.对他劝谏的中书令贺邵不但没有受到他的表扬,反而被他用烧红的锯条残忍地锯下了舌头,其残暴程度与商纣王没有任何区别.孙皓杀人的方法很多,很残忍,像挖眼、剥脸皮和砍掉双脚等.孙皓的残暴注定了他要灭亡.由于孙皓的残暴使手下的将领们也对他丧失了信心,纷纷投降西晋.西晋的大臣们见吴国国力下降,政局不稳,也纷纷劝说司马炎趁机灭掉吴国.

但是,晋武帝受到了以太尉录尚书事贾充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他们认为:吴有长江天险,且善水战,北人难以取胜.且近几年来西鲜卑举兵反晋,此时对吴作战,并“非其时”.而羊祜、张华、杜预等人则认为:吴帝孙皓腐化透顶,他不但对广大人民残酷剥削、镇压,而且在统治集团内部也排除异己,用刑残酷.孙吴目前是“上下离心”,如此刻出兵,“可不战而胜”.如果错过机会,“吴人更立令主”,励精图治,再去灭吴就相当不容易了.

两派意见,针锋相对.这样,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就摆在了晋武帝面前:是否出兵灭吴,统一全国?晋武帝意识到,自秦汉以来,统一已成为人类历史的主流,广大平民百姓要求统一,渴望和平.因此,晋武帝坚定地站在主战派一边.

为了完成灭吴大业,晋武帝在战略上做了充分准备.早在公元269年,他就派羊祜坐守军事重镇荆州,着手灭吴的准备工作.羊祜坐镇荆州后,减轻赋税,安定民心,荆州与东吴重镇石城(今湖北钟祥县)相距最近,晋军采取了“以善取胜”的策略,向吴军大施恩惠.由于孙皓挥霍无度,部队士兵常常领不到军饷,连饭也吃不饱.羊祜命人向吴军送酒送肉,瓦解吴军.这样,不时有吴军前来投降,羊祜下令说:吴军来要欢迎,走要欢送.有一次,吴将邓香被晋军抓到夏口,羊祜部下坚持要杀掉,羊祜不但不杀邓,而且还亲自为其松绑,把邓送了回去.有时,吴军狩猎打伤的野兽逃到了晋军领地,晋军也把这些野兽送到吴军帐内.正是由于这样的“厚”爱,东吴将领们的心已经一步步趋向晋军.

晋武帝在襄阳一边命羊祜以仁德对吴军施加影响,一边在长江上游的益州训练水军,建造战船.经过长达10年时间的充分准备,公元279年,晋军开始向东吴展开大规模的进攻.为了迅速夺取胜利,晋军分5路沿长江北岸,向吴军齐头并发.第6路晋军由巴东、益州出发,沿江东下,直捣吴军都城建业.20万晋军直扑东吴.东吴守军,在巫峡钉下了无数个锋利无比的、长十余丈的铁锥,在江面狭窄处用粗大的铁链封锁江面.晋军先用大竹排放入长江,晋军在船上载了无数根数丈长的用麻油浇灌的火点燃火炬,熊熊烈火能够把铁链烧断.就这样,东吴长江的防守设施被一个个排除了.

在第6路晋军进攻东吴时,为了分散、吸引守卫建业的吴军兵力,安东将军王浑率一路晋军,由北向南,直取建业.孙皓忙命丞相张悌统率主力渡江北上,迎击王浑,结果沿江东下的晋军乘机攻占了建业.

由于晋武帝准备充分,时机恰当,战略正确,前后仅用了四个多月,便夺取了灭吴战争的全部胜利.从此,东吴的全部郡、州、县,正式并入晋国版图.

公元280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结束了.晋武帝司马炎终于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局面.

◆发展经济 太康繁荣

全国统一后,西晋政治上趋于安定,但由于多年战争的创伤,老百姓生活依然很艰苦.特别是皇室和权贵们无限制地霸占土地,更加重了农民的苦难.据说,长安东南的蓝田县,有一个很不起眼的“杂牌将军”庞宗,就占良田几百顷,其他达官贵人就更不必说了.农民没有土地,豪门世族利用占据的田地肆意盘剥农民.西晋初年,晋武帝把解决土地问题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他制定了“户调式”的经济制度.

户调式共有三项内容,即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

占田制是把占田制和赋税制结合在一起的一条法令.晋武帝时,对人口年龄进行了分组:男女年1660为正丁;1513,6165为次丁;12以下为小,66以上为老.占田制规定:丁男一人占田70亩,丁女占田30亩.同时又规定:每个丁男要缴给国家50亩税,计四斛;丁女缴20亩税;次丁男缴25亩税,次丁女免税.

这一规定,使得每个农民都可以合法地去占有应得的田地.不少豪门世家的佃户,也都纷纷脱离主人,去领取属于自己的一份土地.占田制发布以后,不少农民开垦了大片荒地,这对农业经济的好转起到一定的作用.

户调制即征收户税的制度.户调不分贫富,以户为单位征收租税.这一制度规定:“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对边郡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户调也作了具体的规定:边郡与内地同等之户,近的纳税额的三分之二,远的纳三分之一.少数民族,近的纳布一匹,远的纳布一丈.

品官占田荫客制是一种保障贵族、官僚们经济特权的制度,同时也有为贵族、官僚们占田和奴役人口的数量立一个“限制”的用意,以制止土地无限制地兼并和隐瞒户口的情况出现.此制度规定:“其官品第一至第九,各以贵贱占田.第一品占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三品四十顷……每低一品,少五顷.”对于庇荫户,“品第六以上得衣食客三人,第七第八品二人,第九品一人.”“其应有佃客者,官品第一第二者佃客无过十五户,第三品十户,第四品七户,第五品五户,第六品三户,第七品二户,第八品第九品一户.”庇荫户的佃客,为私家人口,归主人役使,不再负担国家徭役.

实行户调制的诏书发布之后,遭到了豪门世族的抵制.他们或是隐田不报,或是反对农民占有耕地.

尽管晋武帝的户调式遭到了种种阻碍,但这一制度从一定程度上,用行政的手段将大量的流动、闲散人口安置到土地从事生产,这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晋武帝很注意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如在汲郡开荒五千多顷,郡内的粮食很快富裕起来,又修整旧陂渠和新开陂渠,对于灌溉和运输都起到了很重大作用.

晋武帝在强调发展生产的同时,反对奢侈,厉行节俭.有一次,太医院的医官程据献给晋武帝司马炎一件色彩夺目、满饰野雉头毛的“雉头裘”,这是一件极为罕见的华贵服饰.晋武帝把这件“雉头裘”带到朝堂,让满朝文武官员欣赏,朝臣见了这件稀世珍宝,个个惊叹不已.不料,晋武帝却一把火把这件“雉头裘”烧成了灰烬.他认为,这种奇装异服触犯了他不准奢侈浪费的禁令,因此要当众焚毁.他还下诏说,今后谁如敢再违犯这个规定,必须判罪.

由于数十年的战乱,中原地区经济遭到极为惨重的破坏,人口也大减.晋武帝的故乡河内郡温县,人口也只有原来的几十分之一.为此,晋武帝决定采取一些措施增加中原地区的人口.他下令,17岁的女孩一定要出嫁,否则由官府代找婆家.灭蜀之后,招募蜀人到中原,应召者由国家供给口粮两年,免除徭役20年.灭吴后,又规定吴国将吏北来者,免徭役10年,百工和百姓免徭役20年.

公元268年,晋武帝还设立了“常平仓”,丰年按适当价格抛售布帛,收购粮食;荒年则按适当价格出售粮食,稳定粮价,维持人民的正常生活.晋武帝一再责令郡县官吏,要“省徭务本”,打击投机倒把、囤积居奇.

由于晋武帝采取了这样一系列有力的经济措施,使农业生产逐年上升,国家赋税收入逐年充裕,人口逐年增加,仅平吴之后不到三年时间,全国人口就增加了130多万户,出现了“太康繁荣”的景象.

政治腐化

相王的商氏族首领

相山庙中相山神

西晋太康五年(284),武帝司马炎下诏,令各国诸侯祀界内山川,为此,地方主管沛国令郭卿主持兴建相山庙,以供奉相山之神,并立石刻铭曰:“巍巍相山,盘郁穹崇,上应房心,与天灵冲,兴云播雨,稼穑以丰。”在史书上“相山庙”之名最早见于《魏书·地形志》。相山庙供奉的本是相山神,后来不知何时改称“明上王”。北宋神宗元丰八年(1075)敕赐“显通庙”额;微宗宣和五年(1123)敕封相山神为“崇惠侯”;刘齐阜昌二年(1131,宋高宗绍兴元年)又加封“显济王”;清康熙年间称该庙为“显济王庙”。现今官方称其为“显通寺”。而广大民众仍习惯称其本名“相山庙”。又称显通寺、显济王庙。在淮北市相山南麓。占地9亩。据《宿州志》记载:北宋元丰间(1078—1085)赐额“显通”。始建于西晋太康五年(284年)。历代都有修建,现存建筑为清代结构。有大院3进,近年已进行修葺。庙内尚存宋、元、明、清、修庙的碑石多方,皆列入碑林妥为保护。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为香火会,俗称三月十八会,又名相山庙会。香客云集,游人无数。

相王建城

沛郡故址 ,泗水旧治。淮海心腹 ,琴曲千年。做为一个建城有4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淮北市显得既古老又青春,既古典又现代。早在夏朝商族部落领袖商汤十一世祖相王率领其部落驾驶着自己发明的马车,一路风尘向东行进。路途中被葱茏叠翠的淮北古相山所吸引,于是便在这里夯土围城,建城于相山脚下,发文明之滥觞。定居于相淮北相山脚下,组成氏族方国,并聚落城邑,古名相国,国都相邑,邑之主山名曰相山。所以今天的淮北市因这一段历史渊源,故又别名相城。春秋时期宋共公瑕为避水患迁国都于此前后达90年。

在此后的1000多年间,历代王朝先后在此设郡或州,淮北市一直是历代附近州府的治所,如秦朝泗水郡兼两汉之沛国.沛郡其郡治国都均在淮北市,以至于史家感叹道两汉时期“泗水郡”虽因刘邦兴汉而更名“沛郡”,但却不能以龙诞之地的沛县之城,夺淮北市的沛郡之“治”。此为古淮北繁荣时期。蹇叔、桓谭、嵇康与刘伶等先贤圣哲,现代雕塑大师刘开渠,导演陈维亚皆生于此或长于斯;临涣古城墙、楼顶山的古岩画群、汉画像石、隋唐古运河柳孜码头遗址,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烈士陵园等,传递着凝重、久远的文化信息,展示着一段历史的辉煌。 相王东迁

相土因治理部落有方,人们都尊称他为相土君。他的部落常以打猎、捕鱼、开垦土地种植作物为生。但是为生存与发展,相土还经常到临近去了解别的部落如何生活、生产的。一次他外出途经相山这个地方,发现这里的山川优美、森林茂盛、动物繁多,河里、沼泽里鱼虾游来游去。他便高兴地手舞足蹈蹦跳起来,嘴里还唱着:“好地方、好地方,北是山来,西是水,东、南两面是平原。山有柴,水有鱼,一片平原好种田。”于是,他决定将部落从商丘迁到相山。当他回到商丘以后,便立刻向部落的人说了相山这个地方怎么怎么好,动员大家移居到相山。直说得全部落都动了心。当年秋收已毕,相土便叫人民收拾好家什搬家。因为没有运输工具,担的担,抬的抬,背的背,一连走了三天。人们的背磨肿了,脚上打了泡,累得腿疼腰酸不愿再走了。顿时相土机智地想了个办法,叫人砍些树枝绑成人字架,又叫砍了一棵搂把粗的大树,用锯锯成一段一段的,从树心处钻个眼,再用木棒穿在锯成的树心眼里,然后将木棒绑在人字架的小头处,叫两个人推拉着走。大家一试,果然轱轮转动向前,觉得省劲多了。后人称这种东西为原始的独轮土车,并传说后来我国的马拉车就是相土发明的。

几天之后大家来到了相山一看,这里果然山清水秀,名不虚传,十分高兴。待歇息后,相土又给大家说,就在山坡下盖住房,开荒种地。一年过去了,人们的辛勤汗水浇灌了相山的土地,各种庄稼都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人们安居乐业,自给自足,还有剩余。

部落有了剩余,相土又想,要把剩余的物产带到别的部落交换,换来自己部落缺少而又急需的东西多好呢!于是,他向自己的部落说了他的想法,又得到全部落的交口称赞。

因相王而得名的相山

相土征得人民的同意,就组织人员集中剩余的物资到外地去交换。他每到一个部落都受到欢迎,感谢相土给他们送来了急需的东西。这时人家便问起相土的部落住在什么地方?相土一时无法回答。因为他们还没有给居住的这个地方起名字呢!相土的随从人员看他沉默着,便顺口回答到:“相土,是我们部落的首领。我们的住地背靠一座大山,就叫‘相山’吧!”(这便是以姓氏而起名。)相土连忙也点了点头说:“我们就住在‘相山’”。从此以后“相山”这个名字,就传开了。 考古资料证实,远古时期的商丘境内河沟纵横,湖泊密布,沼泽连片,丘岗连绵,水草茂盛,林木参天,各种野生动物出没其间。这片富饶的土地,既为古代的氏族部落提供了理想的繁衍生息之地,也为原始人类提供了发展农业生产的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公元前21世纪,中国已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这时,居住在商丘的是商族氏族部落,其首领是被夏朝统治者封为火正的相土。

相王身材高大、体质健壮、在带领氏族民众狩猎时,常与野马、野猪、大象、猛虎、凶狼等野兽搏斗,并经常将各种野兽打死或制服。长期与野兽的争斗过程中,相王观察到,高大健壮的野马,是与人类最亲近的动物。野马不吃肉,食物是野草与野果一类的东西。如能将野马驯服,将野马由野生变为人工饲养,其利用价值将不可估量。于是,相王开始驯服野马的活动,经过与野马的无数次搏斗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将野马驯服了。相土精心照料被驯服的野马,耐心细致地选用草料饲养,使马慢慢适应了家养的生活习惯。

相王驯马成功后,又亲自或指导商族部落的人驯服野牛、野猪、野羊、野狗、野鸡等,将它们驯服之后,由野生变为家养。这些动物变为家养后,由于饲养条件及生活环境的改善与改变,繁殖能力增强,数量逐渐增多。今天所称之的六畜,即马、牛、羊、猪、狗、鸡,在相土时代,均有大量饲养。《世本·作篇》中有关“相土作乘马”的记述,便是对相王驯服并饲养牲畜的真实写照。

相王亲自或带领商族氏族部落驯服并饲养牲畜的目标是明确的:马主要用于作战、狩猎和运输;牛除了食用外,还用于运输和祭祀;猪、羊、鸡除供人们食用外,主要在祭祀活动中当做祭品;狗则用于防卫与狩猎,有时也用其作为祭品。

《吕氏春秋·古乐》中有关“商人服象,虐于东夷”的记载,说明相王不但驯养马、牛等动物,而且还驯养大象,并且把驯服的大象用于征讨东夷人的战争之中。甲骨文中的“为”字,状似以手牵象形,证实确有相王驯象之事。

《诗经·商颂·长发》云:“相土烈烈,海外有载。”从而可以说明,相王驯养动物的事迹和经验,不仅被居住在黄河中下游一带的商族人所熟知,而且还被中原之外的人们所传颂与敬仰。

相王是商族人始祖阏伯的孙子,也是阏伯火正的继承人。作为中国的第一位驯兽师,他不仅为中国畜牧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而且所率的商族氏族部落武力也是比较强盛的。其乘夏王相失住,对东方无力控制之机,迅速扩展商族人的势力。以商丘为中心,把势力伸张到黄河下游的广大地区,在泰山附近建立了东都。港

好了,今天关于“司马炎开荒阵容搭配”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司马炎开荒阵容搭配”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