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诸葛恪开荒阵容搭配
- 手游攻略
- 2024-09-26
- 107热度
北伐诸葛恪开荒阵容搭配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方面。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北伐诸葛恪开荒阵容搭配的最新动态,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帮助。
诸葛恪北伐如果成功会改变孙吴战略态势吗?
诸葛恪是三国时代东吴的权臣,在孙权死后,受孙权遗命作为辅政大臣。进一步掌握孙吴大权,并且在其上位初期,接连取得了数次与曹魏战役的胜利。为他累积了不少威望,这本来对于诸葛恪是一件好事。至少排除了他掌握辅政大权的不稳因素。
可诸葛恪却有点不知道见好就收,或者说他的野心太大,几次小胜不能满足他的胃口,反而让他更加轻视曹魏。因此在累积了威望的基础上,他发动了孙吴建国至灭亡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北伐。
孙吴出动军队多达二十余万,也许有人对这个数量没有概念。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下,赤壁之战时曹操号称八十三万军队。但实际数量上,他自己有十几万,刘琮投降接收了荆州的八万,撑死也就二十余万。
也就是说,诸葛恪这次北伐的规模,与当年曹操南下的军队数量相等,由此可见北伐规模之大。可惜这场北伐失败了,而相对的,成本越大代价也就越大。
如果是小规模的失败,那诸葛恪或许还能给自己找台阶下。但如此大规模的失败,诸葛恪就不仅仅是失去权力的问题,也要面临杀身之祸。
而事实也的确如此,他不但被杀,甚至还被族灭。在他失败之后,固然我们会认为他不应该发动这场战争。可是站在诸葛恪的角度考虑,如果成功了,那自然也是大功一件。那么问题来了,他如果北伐成功,又能带来哪些改变呢?
首先要看他能得到多少领土,就实际情况来看,孙权在世时,东吴念兹在兹,想要拿到徐州。可吕蒙以徐州就算拿下也难以守住为理由,阻止孙权进攻徐州。
就实际情况来看,吕蒙说的很有道理徐州的地形意味着孙吴基本守不住它,而诸葛恪北伐的目标,恰恰又是徐州。如果孙吴躲在长江南岸,可以靠长江天险来抵消自己与曹魏国力上的差距。那占领了徐州,可就是要和曹魏硬碰硬了。这种情况下,就算诸葛恪拿下了徐州,也守不了多久。
毕竟国力差距在哪里,这就跟绞肉机一样,为了守住徐州,孙吴要源源不断投入兵源和资源。而曹魏会凭借国力优势发动车轮战,因此孙吴拿到徐州,不但不是什么优势,反而是极大的劣势,除非曹魏这时候因为什么其他不可测原因,无暇顾及东吴,让它在徐州站稳脚跟。
但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微乎其微,并且属于赌运气的范畴。严谨一点的话,这种可能性根本不应该考虑。
所以结论是就算诸葛恪北伐成功,得到的也就仅仅是他个人的声望和政治资本。
对于提升东吴的国力而言,不仅没有任何帮助,反而是极大的负担。而三国的局势也不会改变,因为曹魏早晚夺回徐州,只是时间问题。
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打过什么比陈仓之战更惨的攻坚战?
在第二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发动数万大军,却拿不下一个只有千余守军的陈仓。虽然《魏略》记载得相当玄幻,多有不实之语,但是战役的结果确实是诸葛亮败退,郝昭成功守住了陈仓。这次?陈仓之战?被视为诸葛亮的?滑铁卢?,而他的侄子诸葛恪同样有一次失败的攻坚战,而且失败程度还要高于诸葛亮。那就是?新城之战?。在?新城之战?中,诸葛恪拥兵二十万,却拿不下只有四千守军的新城。下面小编就来和大家聊一聊?新城之战?的首尾始末。
新城之战?的历史背景:在?东兴之战?后膨胀的诸葛恪
从某一点上来讲,东吴的诸葛恪与蜀汉的姜维非常相像。两者都是不折不扣的北伐派,都有过非常耀眼的战绩,从而产生轻敌情绪,之后又遭遇巨大的失败。就如同姜维的?洮西大捷?一般,诸葛恪也有对曹魏歼敌数万人的胜仗,那就是发生在吴建兴元年(即公元252年)的?东兴之战?。
孙权去世,诸葛恪成为辅政大臣。他重修了孙权时期在濡须建造的东兴堤,并且在左右的山上建筑两个城坞,巩固了这个从巢湖到长江之间的防线。这个举动对曹魏无疑是一种挑衅,而且此时孙权刚刚去世,正是伐吴的好机会。曹魏分三路进攻,两路分别攻打长江上游的江陵和武昌,牵制东吴的援军,司马昭率七万大军进攻东兴堤。结果司马昭被诸葛恪的四万吴军击败,丧失数万的士兵。这次?东兴之战?可以说是东吴罕有的对曹魏的一次大胜,作为主帅的诸葛恪的声望攀升到极点,但也产生了膨胀轻敌的情绪,于是引发了次年的?新城之战?。
新城之战?的前期准备工作
诸葛恪在对淮南用兵之前,进行了三项准备工作。
一、力排众议,坚持出兵
虽然在?东兴之战?中,曹魏损失数万士兵,但曹魏实在是财大气粗,而且其中很多都是从许昌、洛阳这些北方重镇中调兵,淮南地区的防备没有受到太大的负面影响。?东兴之战?在东兴堤的主战场的结束时间是公元252冬十二月,在次年二月,诸葛恪回军。仅仅隔了一个月,诸葛恪又要对曹魏进行战争,而且是主动出击。过于紧凑的军事行动引起东吴内部的反战情绪。反对出兵的有中散大夫蒋延、丹杨太守聂友、卫将军滕胤,诸葛恪一概不听从,坚持北伐的想法(其实小编窃以为诸葛恪坚持北伐的态度是正确的,但?新城之战?的规模确实太大,劳师动众,而且失败后的处理也不妥当)。
二、联络姜维,东西并进
蜀汉与东吴唇齿相依,长久以来双方的军事合作就是蜀汉出陇西或者关中,东吴出淮南,从西线和东线拉扯曹魏的兵力。?新城之战?中就是这样,在决定向淮南发兵之后,诸葛恪派司马李衡到蜀汉与姜维联系共同出兵。此时在蜀汉内部也发生一件?大事?,一直压制姜维北伐的费祎被魏降人郭修刺杀了。姜维当然同意诸葛恪的邀请,答应联合东吴一同出兵北伐。
三、佯攻青徐,声东击西
诸葛恪没有直勾勾地直接进攻淮南,而是用了叔父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的故智,扬声乘大船沿海路进攻青州、徐州,吸引曹魏的注意,为主力部队进攻淮南创造机会。但从海路进攻青州、徐州的风险实在太大,本身可信度不高,这个声东击西的计划被魏尚书傅嘏识破;而且海路进攻青州、徐州的水口很多,如果加强防备的话,耗费的士兵太多,曹魏也没有选择加强青州、徐州的水口防备。也就是说,诸葛恪的?海上奇兵?没有起到赵云和邓芝取得的牵制效果。
新城之战?的具体过程
小编姑且将新城之战的具体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东吴围攻新城,曹魏分兵救援
诸葛恪这次用兵绝对算得上是大手笔,动员了二十万大军,号称五十万,浩浩荡荡进攻淮南地区。同时诸葛恪令弟弟诸葛融从南郡出兵向汉水流域,吸引曹魏的注意,牵制曹魏在荆州的兵力。
原先诸葛恪似乎并没有明确的城池土地上的目的,而是抄略淮南地区的人口。但是淮南地区的百姓到处逃跑躲避,东吴军队的效率非常低。于是有部将建议诸葛恪围攻位于合肥附近的新城,然后等待曹魏的援军,进行?围点打援?。这个计划得到诸葛恪的认同。于是二十万大军围攻新城。
此时姜维也已经出兵,东线西线都有战事。曹魏只能分兵处理:一方面由郭淮、陈泰率领关中军团救援陇西;一方面由司马孚(司马懿之弟)率领二十万大军支援淮南。不过司马孚并没有选择直接救援新城,与诸葛恪交战,而是羁留在合肥以北的寿春。同时毌丘俭(督扬州军事)、文钦(扬州刺史)虽然请战,但是也没有得到允许,反而是接到按兵不动的命令。也就是说,主要面对诸葛恪大军的压力的,就是新城之内的数千守军。
二、久攻不下,遭逢疫病
当时新城内的守兵只有三、四千人,守将叫做张特。张特的经历也很有意思。在?东兴之战?前,诸葛诞督扬州军事,毌丘俭督豫州军事。结果诸葛诞在东兴堤惨败,司马师虽然没有处罚战败将领,但还是将毌丘俭和诸葛诞的防区对换。张特原先是诸葛诞的部将,但是不受重用。经过?东兴之战?后的防区对调,张特被毌丘俭安排到新城,反而有了发光发热的机会,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城的城防很坚固,但是毕竟面临二十万大军,且城内守军太少。新城内前后派出士兵刘整、郑像出城求援,结果都被诸葛恪抓住。诸葛恪希望用这两个人做文章,对新城内的守兵进行攻心战术,结果刘整誓死不从,郑像假装同意,对在阵前对城内守军放出援兵赶到的消息,提升城内守军的士气。
在诸葛恪的围攻下,新城守军伤亡过半;诸葛恪又筑起土山攻城,新城守军根本无法阻拦。就在新城马上就要告破的时候,张特使用了一条缓敌之计。张特对东吴军队说,按照曹魏的军法,被攻打超过一百天而没有援军的情况下,守军可以投降,家人不会被连坐。此时诸葛恪围攻新城超过九十天,张特请求暂缓进攻,自己向守军做思想工作,然后一起投降东吴。诸葛恪中计,给张特喘息的机会。张特利用这个机会连夜加固城防,成功抵御住诸葛恪的进攻。
虽然新城已经岌岌可危,但东吴军队内部出现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疫病。《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中记载:?士卒疲劳,因暑饮水,泄下流肿,病者大半,死伤涂地。?东吴军队这样的状态其实已经很危险了。但是诸葛恪劳师动众,本来就是压制反战情绪强行出兵,如果拿不下新城,反而损兵折将,无功而返,那对自身威望是一次非常严重的打击。在这种时刻感到危机的情绪下,诸葛恪变得非常浮躁和不理智,他用严酷手段震慑军队。朱异(朱桓之子)劝诸葛恪回军,被诸葛恪夺去兵权;都尉蔡林也向诸葛恪提出建议(具体建议不清楚,或许还是撤兵的事),诸葛恪不听,蔡林投降曹魏。
三、曹魏反击,伤亡惨重
东吴军队发生疫病的消息传到曹魏那里,同时诸葛恪久攻新城不下也消耗掉了锐气。在这个时间点上,曹魏的援军终于行动起来。司马孚率军支援新城,文钦率领一支精锐切断诸葛恪后路。在这种情况之下,诸葛恪必须要接受无功而返的事实,带着士气低迷、病弱不堪的军队撤退。
在撤军的途中,有很多生病的士兵?流曳道路,或顿仆坑壑,或见略获?,基本上算是被抛弃了。同时诸葛恪撤军时遇到了文钦这支部队,此时东吴军队的战斗力实在是成问题,又吃了一个败仗。《晋书?景帝纪》中记载:?钦逆击,大破之,斩首万余级。?
新城之战?的影响
前有?东兴之战?,后有?新城之战?,诸葛恪仿佛坐过山车一样,其声望从顶峰降到低谷。而相较之下,?新城之战?的负面影响要超过?东兴之战?,毕竟一场巨大的败仗切实地损害到军民的生命和利益。诸葛恪明显感受到了危机,开始更换官员,改易宿卫;又整合军队意图再次北伐。诸葛恪的种种措施不但没有挽回他的地位,反而让别人对他更加失望和怨恨。最后另一个辅政大臣孙峻(东吴宗室)抓住这个机会,策划一次政变,最后杀死诸葛恪,掌控了东吴的政权。
三国时东吴国力远超蜀汉,陆逊也不输诸葛亮,为什么不进行北伐?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三国时期的吴国多次北伐,但全部失败。
一般认为,吴军善于水战,但陆地作战战斗力不强,远远不如曹魏军队。
首先,208年赤壁之战以后1个月,吴军就开始北伐,试图一举杀入曹魏腹地。
当时周瑜率兵攻打江陵的曹仁,孙权则亲自攻打重镇合肥。
合肥是遏制吴军北上的重要据点。
如果吴军不能占领合肥,也就无法北上。
结果,周瑜攻破南郡,打败曹仁。但合肥城非常坚固,蒋济依靠数千守军,对抗孙权三四万大军毫不占下风。
孙权攻打合肥近半年不克,军队疲惫不堪,只能撤退。
由此,吴军第一次北伐失败。
第二次北伐是214年,当时曹操出动重兵去攻打汉中张鲁。
孙权认为是好机会,再次出动主力攻打合肥。
出兵前,刘备也希望孙权出兵,以减轻自己的压力,并且同意将骗走的荆州分一半给孙权。
这边孙权再次出动三四万大军,围攻合肥。
合肥主力有张辽、乐进、李典等七千多人。
有了第一次防御成功的经验,守军不但很有防御经验,还多次主动出击。
张辽曾带着800敢死队,夜袭孙权大营,斩杀武将陈武,杀得吴军大乱。
这次对于合肥的围攻也是久攻不克,吴军出现大面积的传染病。
孙权有了第一次经验,只得撤军,亲自率领1000多人断后。
谁知道,张辽很有经验,立即出动数千兵力去追击,在逍遥津和吴军遭遇。
当时孙权主力已经撤退,1000多人被曹魏数千人包围,孙权自己也很危险,冒险骑马渡河,在其他部队接应下逃走。
第二次北伐也就这样惨败了。
孙权在世的时候,还在230年、234年两次北伐攻打合肥,尤其是234年第四次合肥之战差点就打赢。
当时,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中原,也即他人生的最后一次进攻曹魏。
东吴也知道此次如果不能胜利,恐怕两国就再不可能胜利。
孙权再次出动主力围攻合肥,差点就攻破合肥新城,曹军守将满宠吓得差点投降。
然而,曹叡驾御龙舟亲率中央大军前往救援,孙权无奈只能撤退。
孙权死后,东吴权臣诸葛恪曾第5次北伐合肥。
这次诸葛恪出兵更多,攻打合肥军队高达10万人,还有西线姜维的配合。
然而,此时吴军多年不做战,战斗力下降严重,还是久攻不克。
诸葛恪又缺乏孙权、周瑜的才干,一味强攻,搞得军队疲惫不堪。
几个月后,曹魏援军赶到,将士气低落的吴军杀败,造成吴军数万人的伤亡。
这就是东吴的5次北伐。
事实证明,曹魏军队在陆战上的优势很大,东吴军队依靠水军防御有余,进攻不足。
陆逊其实也北伐了,而且也不止一次,只是吴国和蜀国情况不同,蜀国诸葛亮大权在握,可以全权控制北伐,而东吴大权在孙权手里,虽然孙权后来破例设置“上大将军”,地位更在大将军之上,而且让陆逊担任,但是控制全局的权利仍然在孙权手里,陆逊要北伐,都是得听孙权的。
陆逊第一次北伐 ,就是有名的石亭之战,先是周舫诈降,骗曹休进入包围圈,然后孙权让陆逊担任大都督,总督各路人马在石亭给曹休大战,其实这次本是有机会直接覆灭曹休的,曹魏这边贾逵及时设置疑兵,并有朱灵断后才救出曹休,但是惭愧的曹休没多久就病死了。诸葛亮还认为这是个机会发动了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
第二次 ,这时已经是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也是最后一次,诸葛亮和孙权联络,希望一起伐魏,两国当时是同盟,所以孙权自帅大军到巢湖,准备攻合肥,而派陆逊和诸葛瑾攻襄阳,而魏国皇帝亲征合肥,孙权撤退,陆逊这边本来也没有什么收获,听说孙权撤退,而且跟陆逊的亲信韩扁还被俘虏,然后陆逊和诸葛瑾合谋,打了一小仗反而俘虏了千把人。
第三次 ,或许是第一诈降的效果太好,所以这次陆逊再次派人诈降,不过这次的对象是王凌,然后陆逊进攻庐江,这次陆逊应该是围点打援,但是被满宠识破,所以想派人截了陆逊的退路,陆逊发现后马上撤退,也没有损失。
其实还有一次,只是没有什么像样的战斗,但是陆逊是胜了的。而且专门新筑了一座城,作为军事重镇,常驻兵3万。
通过上面就可以发现,陆逊并非没有北伐,但是陆逊并没有绝对的的权利,所有的北伐都是经过孙权允许或者命令的,而且,说诸葛亮谨慎,陆逊更谨慎,没有100%把握基本都不打,有一点危险就是立马撤退,也不至有损失。相比于诸葛亮大权在握,就算败一次、两次也没人能把诸葛亮怎么地,而陆逊头上一直有皇帝压着,所以一点不敢怠慢,能打就打,不能就退,就是不能败,一旦败了就要等着接祸了。而且陆逊北伐的规模除了第一次,其余都不大,所以也没有大书特书。
陆逊多次进行北伐。
228年,以东吴鄱阳太守周鲂诈降诱敌为契机,陆逊、朱桓、全琮各率兵3万,迎击魏国大将曹休的部队于石亭(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境内),三路吴军斩俘魏军1万余人,缴获牛马军资无数,大败的曹休不久因背上毒疮发作去世。
232年,陆逊移兵庐江,曹魏老将满宠安排了口袋阵想歼灭东吴军队,陆逊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所以撤军了。
234年,陆逊与诸葛瑾率万余人进至江夏(今湖北省鄂州市)、沔口(今湖北省武汉市汉口),准备进攻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在陆逊派往孙权这里的使者被魏军俘获,军事机密泄露的情况下,陆逊镇静处置,派士兵种植农作物,自己与诸将弈棋、射戏,然后与诸葛瑾继续按原计划进军,暗中派遣将军周峻、张梁等击江夏、新市、安陆、石阳等地,魏军不敢撄其锋芒,东吴军队又大有斩获而平安撤军。
241年,陆逊遣重兵30000屯守邾城(今湖北省黄冈市禹王街道办事处境内),并修缮加固城池,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如此写道:
上面只提到了涉及陆逊的北伐,事实上,根据《三国志》站在曹魏立场上的记载:
也就是孙权时代,东吴每年都北伐。 但是,东吴的北伐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就是水军较强陆军较弱,一旦深入魏境,就会出现满宠所说的『舍船二百里来,后尾空县』——弃船而进入魏国国境二百里,后面的地方都没有派兵驻守(因而十分空虚)——的状态,因而经常会遭遇不利。
然而, 曹魏南线的主要兵力(三分之二)是防备和对付东吴的,而且拒不完全统计东吴北伐14次,曹魏伐吴6次,显然曹魏也是把东吴当成了主要对手,可能只是因为《三国演义》等的重点描写是蜀汉北伐,东吴北伐的存在感才显得弱一点。
东吴国力远超蜀汉,陆逊也不输诸葛亮,为什么不进行北伐?
在我的记忆里,东吴的北伐,好像不少吧;孙权一直有一颗carry的心,之前的合肥之战,不正是北伐吗?夺取荆州,斩杀关羽,累死刘备后;诸葛亮再度与东吴结成“孙刘联盟”,期间诸葛亮北伐的同时,东吴都有积极的响应;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下;
另外还有石亭之战,虽算不上东吴主动出击,但此战由陆逊指挥,大败曹休大军;迅速形成追击之势,也可算作北伐战役!
还有一些小的战役,这里就不提了;总之,孙权还有称霸天下的野心,所以才有这么多北伐;早期确实没办法,荆州这边有关羽大军驻防,东吴也要时刻提防,很难腾出多余的人马北伐;况且,单单发动合肥之战,并不是长久之计,必定要拿到荆州,才有机会真正意义跨出国门;陆逊在世的时候,前期基本上都在争夺荆州控制权,后来孙权登基,陆逊不久后又领了丞相一职,之后就很少统兵了;
所以!在把荆州问题弄明白之后,陆逊就很少统兵了;总共就打了那么几场战役;石亭之战,襄阳之战;
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诸葛亮与孙权同期的各次北伐,乃至于季汉、东吴后期配合的几次北伐,都难以克服双方北伐途中不同的水文条件所带来的行军时令之差异,这种客观条件的不允许,使得两国无法达到理想中的两路呼应。
诸葛亮与姜维的北伐,都是从汉中出发,以陇西为主要战场,途径秦岭山区。在山区行军,最怕雨季的山洪,所以 诸葛亮与姜维的北伐就必须选择在雨量少的一、二月出兵 ;而孙权、陆逊与诸葛恪的北伐,主战兵种是水军、运输主力是水路,相当依赖水量大的季节,河水流量越大,越能装载更多的军械与粮草,所以 东吴方面就必须选择在雨量大的七、八月出兵,方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战力 。
一边必须躲开雨季山洪,一方必须利用雨季河道,这就硬生生地把两军的出兵最佳时节,间隔整整半年,有了这么个时间差,自然是有利于曹魏的从容应对咯,两路呼应的战略价值便大打折扣。
而且,从季汉军事中枢 汉中 、政治中枢 成都 ,到东吴的军政中枢 建康 ,相距千里,来回一趟起码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的路程,在古代那种没有现代交通、通讯方式的条件下,很难做到军事行动的步调统一。
综上,东吴与季汉之间的几次呼应式两路北伐,均无法做到同步行动,往往存在一方已然收兵了,另一方才刚刚出兵的情况,这 并不完全是汉吴两国有一定隔阂所致,还是客观条件不允许所致。
这个问题让吴大帝孙权情何以堪啊,当年张辽的阴影可是挥之不去啊!
说多了都是泪,东吴不是没有北伐过,虽然没有像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但也是一直在努力啊,单单陆逊就北伐了四次,只是都成不了事。
没错,不管是军队的整体力量,还是所占据的土地面积,东吴跟蜀汉相比之下,后者完全是处于弱势的。可是,如此强大之下的东吴,在北伐的这件事情上面,并没有成得了事。有些人会片面地认为,那是因为东吴胆子小,没有强烈的进取心。其实,这种想法是非常情绪化的,如果能够理智地看待这件事情,自然就能够明白东吴的北伐之痛了。
首先东吴固然比蜀国国力强,但破事儿也多,江东那群土豪从来都不安分,家族势力错综复杂。而且江东军队擅水战儿不擅长陆战,这一点周瑜在南郡,孙权在合肥都向我们证明过。最终要的东吴和蜀汉的国策不一样,东吴是先保证江东,再图中原,所以和曹魏没太大仇怨,孙权称帝前,还接受了曹丕的册封。而蜀汉是铁了心的要兴复汉室,和曹魏势不两立。
至于东吴的统帅陆逊,的确非常地有才,出将入相,和儿子陆抗一同扛起了东吴的江山。
可是自己一心很难二用,他那么勇猛的一个人,在面对强大的北魏的时候,是相当害怕的,因为自己如果稍微地松懈,肯定会被北魏袭击,那样子的话,好不容易占据的荆州,就会在自己的手中断送掉。这就叫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
陆逊的这种担忧跟害怕,东吴的领导者肯定也是如此。所以,东吴才不敢在北伐这件事情上面做得太冒进。还有一点是更为现实的,就是陆逊跟诸葛亮完全不同,后者在蜀汉的地位,是属于那种自己想要北伐的话,主子也不敢吭一声说不要北伐的。陆逊在东吴的发言权肯定不如诸葛亮。
因此,就算陆逊心里面非常地想要在北代这件事情上面做些什么成绩出来,也必须要考虑到孙权怎么想,毕竟孙权这哥们到了晚年可是出了名的昏庸。正是有着前面所说到的那些情况,所以东吴虽说非常地强势,但是在讲到北代这件事情的时候,本身是使不上什么劲的。
这一点跟诸葛亮时期的蜀汉相比,真的是说多了都是泪。
不过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陆逊还是象征性的搞了几次北伐的,而且或多或少都有点收获。比如石亭之战重创曹休,第四次北伐,陆逊又攻占邾城。
夷陵之战后,魏蜀吴三个国家中曹魏最强,东吴次之,蜀汉最弱的局面已然形成。刘备死后,诸葛亮便派遣邓芝出使东吴以求加固盟友关系。 那么令人不解的是,既然孙刘联盟已经恢复,诸葛亮五次北伐之际,盟国东吴究竟有没有进行配合作战呢?
诸葛亮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是在公元228年春,当时他命赵云和邓芝率一支疑兵在箕谷拖住曹真的大军,自己则亲率各部兵马攻取祁山,一时间天水郡、南安郡、安定郡均归降了,整个关中地区都震惊了。魏明帝曹睿亲自前往长安坐镇,并命张郃带大军前去抵御,张郃不负众望,在街亭大败马谡,蜀军不得不退回汉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告终。
这时候东吴在干什么呢?同年,鄱阳太守周鲂诈降诱使曹魏大司马曹休带兵来攻,石亭之战爆发。八月份,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又任命朱桓为左督、全琮为右督,各带兵三万迎战魏军。此役吴军大胜,据《资治通鉴》记载:斩获万余,牛马骡驴车乘万两,军资器械略尽。 不过吴军并没有乘胜追击以扩大战果。
然后就在公元228年冬,诸葛亮进行了第二次北伐,出兵散关,包围了陈仓,曹魏将领郝昭英勇守城,蜀军粮尽而退。
陆逊
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命陈式将军攻取武都、阴平,郭淮带军撤退,蜀汉成功得到二郡。同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建国号为吴。这一年秋,孙权迁都建业,命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孙登总理荆州军政。 由此可见,这一年东吴完全没有配合作战,孙权忙着称帝呢。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再次出兵祁山,怎奈粮草不济,又只能无功而返。 同年,孙权命潘濬领兵数万去讨平五溪蛮夷 (他们莫非是去报沙摩柯之仇?)。
公元234年春,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蜀军占据五丈原,和魏军对峙于渭水。同年,孙权亲征前线,准备进攻合肥新城,并派遣陆逊和诸葛瑾率万余人进军江夏,准备攻击襄阳。 然而曹睿听说后迅速做出应对,亲自带兵到前线督战,孙权军攻城不利后就撤退了。陆逊听闻主公失利,便也撤军了。
曹睿
因此,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中,仅有第一次和第五次勉强可以算是配合作战,但双方出战有明显的时间差,均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诸葛亮全力发动北伐战争,为什么东吴没有尽全力配合作战呢? 其根本原因还是司马懿当初说的四个字:外亲内疏。即孙刘双方表面上亲密无间,实则都在为自己的利益着想。
孙刘联盟是否真的牢靠呢?陈述三件事: 其一 ,益州豪强雍闿造反的时候,曾暗通过孙权,还把蜀汉朝廷任命的新太守张裔流放到了东吴; 其二 ,据《华阳国志》记载,诸葛亮死后,东吴曾在吴蜀边境增派兵马; 其三 ,后主刘禅投降之后,东吴曾派大军进攻永安,目的当然是去抢占领地了。
司马懿
所以,双方进攻曹魏,实际上都在保存实力,诸葛亮死后把大军平安带回,孙权出兵稍有失利就撤退了。孙权盼着魏国和蜀国大战,诸葛亮其实也盼着东吴和曹魏大战,可以牵制魏军。如此,吴蜀之间又怎么会有真正的友谊呢?
东吴实行的霸业,武装割据政权。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孙坚和曹操都很尽力。孙坚得到传国玉玺因见不到汉献带而不给盟主袁绍,曹操对这心里头是满意的。孙坚与曹操心有共识的是袁绍无能,袁术人品极坏。孙坚与蓸操的战友之情基础很不错。
皇族刘表追讨传国玉玺致使孙坚伤亡。
曹操和刘备共灭袁术及吕布,传国玉玺复归汉献帝,曹操为丞相因此功劳更有说服力,间接为孙策洗却耻辱,令孙权心里不无感激。
赤壁战败,曹操不恨江东,还说“生子当如孙仲谋”,曹丞相胸怀颇有大爱!……
曹操喜欢孙家,基于孟德文台的战友挚情,父子相传,心各自知。
至陆逊在东吴当大都督掌兵时,三分鼎立的时局已经明朗。因孙曹合谋袭取荆州还擒杀了关羽,双方预防西蜀刘备来报仇争夺地盘。东吴实得利益,形势与战略适宜于防守。
将帅由主,孙权明智,吴魏互通信使,
双方息战修和。陆逊儒将风度,并非好战者,又何苦去北伐战魏!……
曹魏的力量比东吴的强得多,陆逊的能力远比诸葛亮低。
东吴北伐4次,取得一点小的成就,主要是魏国太强了,打不过
诸葛亮北伐的时候,东吴为什么不与之配合?
诸葛亮与孙权同期的各次北伐,乃至于季汉、东吴后期配合的几次北伐,都难以克服双方北伐途中不同的水文条件所带来的行军时令之差异,这种客观条件的不允许,使得两国无法达到理想中的两路呼应。
诸葛亮与姜维的北伐,都是从汉中出发,以陇西为主要战场,途径秦岭山区。在山区行军,最怕雨季的山洪,所以诸葛亮与姜维的北伐就必须选择在雨量少的一、二月出兵;而孙权、陆逊与诸葛恪的北伐,主战兵种是水军、运输主力是水路,相当依赖水量大的季节,河水流量越大,越能装载更多的军械与粮草,所以东吴方面就必须选择在雨量大的七、八月出兵,方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战力。
一边必须躲开雨季山洪,一方必须利用雨季河道,这就硬生生地把两军的出兵最佳时节,间隔整整半年,有了这么个时间差,自然是有利于曹魏的从容应对咯,两路呼应的战略价值便大打折扣。
而且,从季汉军事中枢汉中、政治中枢成都,到东吴的军政中枢建康,相距千里,来回一趟起码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的路程,在古代那种没有现代交通、通讯方式的条件下,很难做到军事行动的步调统一。
综上,东吴与季汉之间的几次呼应式两路北伐,均无法做到同步行动,往往存在一方已然收兵了,另一方才刚刚出兵的情况,这并不完全是汉吴两国有一定隔阂所致,还是客观条件不允许所致
请问诸葛恪北伐和诸葛亮北伐为什么都失败?
诸葛恪北伐:
诸葛恪作为孙亮之首辅,在试图通过政治改革提高声望而不得后,急于发动对曹魏的军事进攻,结果遭到惨重的失败,直接导致其家族的灭亡。何以如此呢?
首先,诸葛恪在北伐战略上存在致命的错误。恪欲北伐立威,其第一次东兴之捷,使他觉得曹魏不足畏,他以为司马氏专断曹魏大权,政治斗争激烈,正可以乘虚而入。他给蜀将姜维的信便明确表达了他的看法,《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注引《汉晋春秋》曰:
恪使司马李衡往蜀说姜维,令同举,曰:“古人有言,圣人不能为时,时至亦不可失也。今敌政在私门,外内猜隔,兵挫于外,而民怨于内,自曹操以来,彼之亡形未有如今者也。若大举伐之,使吴攻其东,汉入其西,彼救西则东虚,重东则西轻,以练实之军,乘虚轻之敌,破之必矣。”维从之。
在孙吴内部,为了说服文武大臣,恪特著论,表明自己的态度。据《三国志》本传,恪以为曹魏虽然幅员辽阔,但“今所以能敌之,但以(曹)操时兵众,于今适尽,而后生者未悉长大,正是贼衰少未盛之时。加司马懿先诛王凌,续自陨毙,其子幼弱,而专彼大任,虽有智计之士,未得施用。当今伐之,是其厄会。圣人急于趋时,诚谓今日。若顺众人之情,怀偷安之计,以为长江之险可以传世,不论魏之终始,而以今日遂轻其后,此吾所以长叹息者也。今闻众人或以百姓尚贫,欲务闲息,此不知虑其大危,而爱其小勤者也。每览荆邯说公孙述以进取之图,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这样,“众皆以恪此论欲必为之辞,然莫敢复难”。此论可谓恪北伐之宣言。但从实际情况看,其中除了情绪化的大言外,并无实质的可操作的军事战略、战术部署。他对司马氏专权曹魏的估计完全是错误的,如称司马懿死,诸子幼弱云云,故北伐正其“厄会”的判断便是如此。其实,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等很牢固地控制着曹魏军政大局,以孙吴的力量北伐,或在局部得逞一时,但总体上必然遭到失败,这是由双方的实力对比所决定的。兵法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恪倾全国之力大举北伐,对曹魏的情况竟如此无知,必然在战略上铸下大错。其次,诸葛恪在北伐的战术安排等方面并无缜密的计划和步骤。恪出兵二十万之众,在战略上已属冒险,那在战术上又是如何具体布署的呢?对于一个成熟的指挥者而言,他必须对行军路线、攻击目标、进退时机、军需供应、气候变化等都有所考虑,并作出相应的对策。但实际上,诸葛恪并无具体而细致的战术安排,甚至没有明确的攻击目标,据《三国志》本传,“恪意欲曜威淮南,驱略民人,而诸将或难之曰:'今引军深入,疆场之民,必相率远遁,恐兵劳而功少,不如止围新城。新城困,救必至,至而图之,乃可大获。'恪从其计,回军还围新城。”由此可见,恪本想领兵深入淮南,与曹魏大军决战,诸将怕全军覆没,故建议回师围攻江北的新城。由此可见恪对北伐战略毫无打算与布置,一旦遇到突发事件或什么变化必然手足无措。《三国志》卷六四《吴书·滕胤传》载,恪回答胤谏阻北伐曰:“诸云不可者,皆不见计算,怀居苟安者也,而子复以为然,吾何望焉? 夫曹芳暗劣,政在私门,彼之臣民,固有离心。今吾因国家之资,藉战胜之威,则何往而不克哉! ”但实际上他并无踏实的准备。对诸葛恪战略、战术上的轻率,历代史家都有评议。
诸葛恪北伐缺乏准备,“虑近谋远”,违背了南北政权强弱的“定形”,必然遭到失败的报应。
诸葛恪之所以在关系自身荣辱甚至国家命运的北伐问题上如此茫然失措,与其心态和动机有关。他急于想通过对外战争来树立威望,巩固自己专权的地位,致使他错误地分析形势,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所谓利令智昏,此之谓也。此外,这与诸葛恪的性格也有关系。恪为孙吴侨寓人士新生代的精英人物,孙权自黄武以来便着力培养他,恪素以才思敏捷著称,但其才能主要表现为口辩论难,在实际军政事务中,恪表现出轻浮粗疏,华而不实的弱点。对此,乃父诸葛瑾很是担忧,恪“名盛当时, (孙)权深器异之;然瑾常嫌之,谓非保家之子,每以忧戚。”恪少时确不喜实务,《三国志》本传载,恪之才思敏捷,“(孙)权甚异之,欲试以事,令守节度。节度掌军粮谷,文书繁猥,非其好也。”恪叔父亮为蜀丞相,对此也很担心。恪本传注引《江表传》载:任命恪为节度官,使典掌军粮,诸葛亮闻之,书与陆逊曰:“家兄年老,而恪性疏,今使典主粮谷,粮谷军之要最,仆虽在远,窃用不安。足下特为启至尊转之。”权于是“即转恪领兵”。孙权安排诸葛恪等才俊辅佐太子孙登,当时东宫同僚中就有人评论恪“才而疏”= ,看来并非个人恩怨,可称的评。在实际军务中,恪确实暴露了这方面的缺陷,与吴郡陆逊子大将军陆抗形成鲜明对比。《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附子抗传》,赤乌九年,孙权命诸葛恪与陆抗交换屯防驻地,抗临去,将屯围内外收拾整齐,“不得妄败”,恪入屯,感觉“俨然若新”,而恪之故屯柴桑,则“颇有毁坏,深以为惭”。抗出自儒学世家,又世代从事军旅,严正不苟,这正映衬出诸葛恪的粗疏。
再次,恪之北伐之举,遭到了文武群臣的反对,但恪刚愎自用,根本不予理睬。这使得恪之北伐无法得到内部的全力支持,甚至在关键时刻还会出现纷争,加快其失败。建兴二年(253年) ,恪“复欲出军”,立即遭到了激烈的反对:“诸大臣以为数出罢劳,同辞谏恪,恪不听。中散大夫蒋延或以固争,扶出。”所谓“诸大臣”,其中包括其辅政集团的主要成员。但恪“刚愎自用”,对一般的谏诤者竟采取粗鲁的驱逐的办法。蒋延所谏何言,史无明书,而丹杨太守聂友、太常滕胤的谏诤之语则载之甚详。恪传载:
丹杨太守聂友素与恪善,书谏恪曰:“大行皇帝本有遏东关之计,计未施行。今公辅赞大业,成先帝之志,寇远自送,将士凭赖威德,出身用命,一旦有非常之功,岂非宗庙神灵社稷之福邪! 宜且案兵养锐,观衅而动。今乘此势,欲复大出,天时未可。而苟任盛意,私心以为不安。”恪题论后,为书答友曰:“足下虽有自然之理,然未见大数。熟省此论,可以开悟矣。”
恪北伐前,另一位劝谏者是顾命集团的核心成员滕胤,胤与恪同为侨士代表,且为儿女亲家,关系至为友好。他劝阻恪,一定是觉察出问题的严重性。《三国志·吴书·滕胤传》:
恪将悉众伐魏,胤谏恪曰:“君以丧代之际,受伊、霍之托,入安本朝,出摧强敌,名声振于海内,天下莫不震动,万姓之心,冀得蒙君而息。今猥以劳役之后,兴师出征,民疲力屈,远主有备。若攻城不克,野略无获,是丧前劳而招后责也。不如案甲息师,观隙而动。且兵者大事,事以众济,众苟不悦,君独安之?”
诸葛亮北伐:
1,第一次北伐,当时赵云还在,诸葛亮手下文臣武将极多,南方孟获又归顺朝廷,诸葛亮没有内忧,就以赵云,邓芝作为北伐先锋,斩了韩德父子三人,诸葛亮两军阵前骂死魏国司徒王郎,天水收服姜维,上圭,安定等处都望风归降。大军逼近长安。又有上庸孟达准备背叛魏国,可以说,诸葛亮这一仗,是北伐中成功几率最大的一次。
可是,上庸孟达反叛计谋被司马看破,反叛失败,诸葛亮又错派马谡守街厅,最后不得不自己在西城用“空城计”。诸葛亮的第一次失败,主要就是自己错用人,和孟达举事不利。这两个问题。
2,第二次失利,主要是因为粮草不济,李严撒谎,筹集粮草不当,造成军队缺粮而导致北伐失败。后来,李严被废为庶人。
3,第三次,第四次,主要都是粮草的问题。
4,第五次北伐,此时,属国内部开始动摇,宦官开始酿祸,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几次用计谋都战胜司马懿,后来蜀国大军,逼近渭水(今天陕西的母亲河,渭河),直捣长安。可是,后主刘禅听信谗言,诏回大军。诸葛亮因为内政的原因,失去了第二次最好的机会。
5,第六次,火烧上方谷,计谋都已经实施的很顺利,眼看就要把司马懿父子三人活活烧死在火中,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天突然下起大雨,把火浇灭,救了司马父子。(后人说,是老天要灭魏国,所以要留下司马昭)。又加上,东线诸葛谨不敌曹睿,东吴兵败,不能和蜀国夹击魏国。诸葛亮气上心头,旧病复发,郁郁而终。病势于五丈原,享年54岁。
好了,关于“北伐诸葛恪开荒阵容搭配”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北伐诸葛恪开荒阵容搭配”,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